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绿色品牌故事丨北湖农业:一片滩涂如何变身绿色农业“宝藏地”?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9-12 19:04:09

一方水土育一方珍品,一片匠心铸就金字招牌。从崇明大米的清甜软糯,到南汇水蜜桃的馥郁多汁;从松江大米的地标认证,到马陆葡萄的科技赋能……在大都市的广袤田地里,上海农业品牌正用“绿色”与“安全”的双重基因重塑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底色。即日起,我们推出“绿色品牌故事”系列,看上海在都市与田园的共生中,书写农业品牌的时代答卷。  

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上,一片片稻田随风起伏,饱满的稻穗与无垠的天空构成生态画卷。这里,便是上海北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主战场。自2004年落户这片土地,北湖农业凭借着二十余年的探索实践,硬是将一片滩涂围垦区,变为了长三角绿色农业的标杆,其背后是一场关于稻米品质的绿色革命,更折射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质力量。

从滩涂到沃野

驱车驶近坐落于崇明岛中部的北湖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面前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平整宽敞的田间柏油路将田块均匀分割,高科技的现代化农机遍布其中。

眼下,150亩“国庆稻”即将成熟。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滩涂。

如今的北湖基地,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片盐碱遍布、荒芜寂寥的滩涂地,是老一辈农垦人和建设者靠着一双双手挖泥挑土、围垦改造,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斗硬生生把滩涂变成了农场,他们在这里挖鱼塘、种林地,把最初的乱泥滩涂逐步改造成鱼塘、林场,不仅改变了土地的面貌,更在精神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份坚持和毅力,成为后来者的榜样。

奋斗的接力棒不断传承。2004年,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踏上了这片土地。“当时我还是个小姑娘,看到眼前的景象未免有些失落,这也太荒凉了!”北湖农业副总经理石育萍动情地回忆道,2004年她刚参加工作不久,初到基地面对的是坑坑洼洼的水塘和杂乱无章的地块,还是有些无所适从。

但是年轻的石育萍没有退缩,在公司创始人的带领下,立志要把这片“荒芜地”变成“沃土田”。“泥塘没办法种植,首先要做的就是平整还耕。”石育萍介绍,这个工作并不轻松,先要动用大型机械对泥塘进行初步的平整,将高低不平的塘底尽量推平。对于机械无法精准处理的边边角角,只能人工拿着工具,一锹一锹地铲,一筐一筐地运,把多余的泥土移到低洼处,遇到顽固的土块和杂物,就一点点地清理掉。

“土地平整只是第一步,想要能种出水稻,还要对土壤进行改良。”石育萍说,关键要根据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情况,科学合理地添加肥料和土壤调节剂,再经过一年的转换期,才能让原本贫瘠的盐碱地逐渐有了生机。

如今,这片曾经的滩涂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摇身一变,成了肥沃富饶的良田,每年都能产出数千吨优质大米,曾经荒芜的景象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

坚持绿色生产

面对这片来之不易的沃野,北湖农业没有选择走传统农业开发的老路,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绿色生产的崭新征程。“我们心里清楚得很,传统农业开发模式虽说短期内能看到成效,但长远来看,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不可估量的,这种发展模式根本走不长远。”石育萍解释,“所以公司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坚持绿色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这样的理念下,北湖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做法,转而采用有机肥、少量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以及人工拔草等环保方式进行生产。严格按照绿色农业的栽培标准,对水、肥料、生物、农药以及周边环境等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

在北湖基地,绿色生产绝不是单单只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而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例如,病虫害防治方面,基地秉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巧妙地运用轮作、间作等农业生态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基地还大胆创新,利用性诱剂、黄板等物理方法诱捕害虫,释放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让害虫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无处遁形。

“绿色生产在成本和市场之间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平衡点。”石育萍解释道,“它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又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效益的优化,使得绿色生产成为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智能化、精细化生产

2024年,走过20周年的北湖农业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精确度,基地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农机装备,一举创建了占地4000多亩的智慧农场。近两年,陆续引进8台收割机、12台拖拉机、12台插秧机和6台无人机,并对部分机器进行了无人装置的改装。

优质水稻种出来了,如何加工也是关键环节,为构建完整的大米产业链,北湖建起了自己的大米加工厂。收割后,工人们先对稻米进行烘干处理,就像给稻米穿上了一层保护衣,然后将其放入基地自有粮仓,在适宜的恒温环境中静静保存。粮仓内防潮隔板和防潮垫的双重设计,为粮食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之后,再根据订单进行深度加工、产品包装,确保粮食的新鲜度。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基地的稻田中,有一块特殊的区域,是崇明首批博士农场之一的上海恒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崇明生态种猪场。“我们和猪场是友好合作,共同探索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石育萍介绍,得益于恒健独创的粪尿“固液分离”技术,液体部分能够有效分离,通过密封厌氧发酵工艺,生产出液体肥与沼液,经由1.8万米的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北湖的水稻种植区。

在基地里实地走走会发现,每一片水稻田的水泥路交叉处,都有一个闸阀井。石育萍介绍,这是源自2022年北湖基地被纳入了绿色种养循环试点,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的每670亩田块都配套了一个田间沼液储存池,并布设压差暗管,沼液随灌溉水入地,实现均匀施肥。

基地的管网系统配备有智能控制终端装置,能够根据稻田的需肥规律,精准地调节液肥浓度。施肥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控制终端简单操作,液肥就能与灌溉水配比混合,经由泵站和管道输送到稻田中,形成“肥料—作物—饲料—养殖”的生态闭环。

北湖与恒健猪场形成长期“友好互助”,中心养猪、外围种稻,绿色种养循环体系就此打通。

源头守护绿色的希望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绿色繁育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第一步。北湖农业承担了崇明区的常规水稻繁种任务。“基地现在有3000多亩繁种面积。”石育萍介绍,从2023年的2324亩开始,北湖在种子繁育方面逐步扩大规模。

“种子是有生命的,繁种工作对绿色生产的要求更高。”石育萍说,基地严格遵循绿色生产标准,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品种要严格区分,机器和田块要确保完全清洁,每个环节都要防止品种混杂。特别是在抽穗前后,人工除杂成为关键步骤,工人们需要仔细检查每一株作物,确保种子的纯净度和质量。

在北湖农业的智慧农场里,无人机巡田与人工除草并存,物联网监测与传统农谚相映成趣。这种“双轨制”创新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智能设备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效率问题,带动着农业生产快速前进,而保留必要的人工干预则确保了作物品质的稳定性。

二十多年过去了,站在新的节点回望,北湖基地的万亩良田和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就是对过往努力最好的馈赠。这片土地见证了北湖农业从传统到绿色、从粗放到精细的华丽转身。绿色生产理念已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从选种、繁育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如今,富饶的土地不仅孕育出了优质的种子,更孕育出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希望。

文: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