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外滩大会,AI成为关键词。在这里,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议题,它们被置于社会福祉、伦理规范与文明发展的坐标系中重新审视,并标记上坚实温暖的人文锚点:如何更好的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面对未知的各种可能。
打开人机共生的大门,2025外滩大会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对话平台,让科技从宏大走向具体。
尽管已经做了无数畅想和准备,2025年,科技浪潮的红利触达每个人的速度之快,仍然超出大部分人的预期。
当提问和思考的能力不再专属于人类,今年的外滩大会尝试打开人机对话的通道,向全球主流大模型发出邀请,收集到AI最想向人类提出的十大问题。这十个问题又回流到会场内外,为思考和观察人类实践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很多来自AI的问题已经非常具体和现实:“在利用我来降本增效之外,哪些岗位需要永远留给人类来做?”、“你会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动屏蔽我的各种帮助吗?”、“当我越来越强大,你会担心自己养虎为患吗?”……
来自大会的讨论,则是期待与警惕交织,兴奋与焦虑同在。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提醒,AI已经成为我们的助理,很快会变成伙伴,我们已经清晰的看到AI将会对年轻人就业带来冲击。张院士建议,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考虑,未来能给年轻人创造什么样的机会。
“人工智能为人类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价值,但也正在冲击人类的主体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指出,不仅要让AI与人类的价值对齐问题,确保人工智能向善,人类也要主动对齐AI,确保负责任地应用AI。
72岁的退休上海护士孔基华,却有着朴素的乐观。在外滩大会上,她被AI医疗能做的事深深震撼,感慨这对解放医护劳动力、帮助病人前期治疗有很大作用。“但机器毕竟不是人。”她觉得,尽管AI能做的越来越多了,但没法替代人,“AI对病人的体贴”跟医护人员不能比拟。
作为新生代的科技实践者,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给出的解法是, “忘记过去的经验,AI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终会长出参天大树。”
“单有速度,不是进步。”《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类的选择,为了商业优势,不顾安全边界部署技术的冲动。历史已多次证明,速度和安全可以并存,但前提是我们构建自我修正的机制闭环。
“人类需要被保护的地方,
就是AI前行的方向”
如何与技术浪潮共存,真正为所有未知的可能做好准备?
外滩大会预演了这样一种“人机共生”的未来:
会场里套着保安服满场巡逻的是机器狗;
厨房里颠勺的机器人,不断把炒好的红烧肉倒进盘子;
老人穿戴着助行外骨骼,轻快地走动……
在外滩大会上,“科技为每个人”具象化了。从老人到小孩到女性,AI不止是提升工作效率,而是已经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从「浪潮将至」到「未来已来」,人机共生的世界打开大门一角。这些人机同框的画面,则让AI和科技的“大叙事”进一步具化成生活日常的“小片段”。
我们听到的故事,不再是机器如何战胜人类,而是AI如何辅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普惠的医疗资源;我们看到的案例,不再是算法如何精准地推送商品,而是数字支付如何让身处世界任何角落的小商贩,都能公平地参与全球贸易;我们讨论的未来,不再是虚拟世界对现实的逃离,而是如何利用科技保护文化遗产,如何为残障人士构建一个无障碍的数字生活空间。
这种科技为人的理念,贯穿了大会的始终。它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技术的价值,最终要用人性的尺度来衡量。
当然,就像每一轮科技热潮开场时一样,我们也在这里围观了一些人类努力托举机器的小现场。
有机器人朝足球奋力一踢,反倒自己先来了个脚下一滑,场外围观的女足运动员给它比心打气。机器人出门巡场,两个人类跟在身后为它打伞。实际上,场内几乎每个机器人身边,都站着几个人类程序员随时救场。
而在那些人类需要保护的时刻,机器人也在准备着上场。在外滩大会的“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上,机器人翻越崎岖高地,操作电箱闸刀,安插火药雷管,甚至还在废墟中成功救出“婴儿”。人类救援队长全程围观,给这位硅基队员大大点赞。
现场技术员小哥说的话很戳人——“人类需要被保护的地方,就是AI前行的方向。”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李伽钵
资料 / 外滩大会组委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新天地东台里将于九月底开始试营业!
2. 外滩大会迎来首个“全球主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