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第二立面之
延安东路
延安东路全长2.6公里,东起黄浦区中山东一路,西至静安区成都北路,是界定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南部边界的一条重要道路。其历史可追溯至上海开埠后不久,原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洋泾浜。1915年,该河道被填平,原松江路与孔子路合并修筑为一条新路,命名为爱多亚路。1945年,该路更名为中正东路;1950年,正式定名为延安东路,并沿用至今。如今,延安东路沿线既保留有亚细亚大楼、联谊大厦等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也坐落着黄浦区人民政府、黄浦区人民法院等重要机构。从昔日的城市河道,发展为今日贯通城市交通的现代化主干道,延安东路的变迁见证了上海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历程,也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重要脉络。
旧时的爱多亚路
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凝结于道路两旁一座座静默而恢弘的优秀历史建筑之中。本期品读上海,将带领大家阅读延安东路三座优秀历史建筑:延安东路34号(上海电信博物馆)——延安东路260号(华商纱布交易所旧址)——延安东路143号(中汇大楼),感受百年来延安东路的历史变迁。
延安东路行走路线
延安东路34号
上海电信博物馆
(原大北电报公司)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电信博物馆现状
上海电信博物馆坐落于延安东路34号,其前身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由新瑞和洋行设计,于1922年落成。该建筑最初隶属于大北电报公司——该公司始创于1870年,由丹挪英、丹俄及挪英三家电报公司联合组建,并以“大北电报公司”之名来华开展业务。作为上海长途电信科技发展公司、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及公用事业局等单位的办公场所,历经功能转换,承载了跨越时代的行政与通信记忆。
1921年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历史图片
大楼整体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摒弃了繁复的装饰与肌理,以开放、包容的空间气度引人注目。建筑色调以白色、金色、黄色与暗红为主,明亮典雅;线条简洁流畅,于优雅唯美中透出沉稳气韵,彰显高雅而不失庄重的身份象征。立面中部采用巨柱式构图,各层窗口与窗裙均饰以不同的古典元素细节。室内点缀具丹麦风情的装饰符号,壁炉、水晶宫灯与罗马古柱等经典元素,成为新古典风格的点睛之笔,共同营造出富有历史底蕴与艺术氛围的空间体验。
电信博物馆内部建筑细节照片
如今的上海电信博物馆展陈致力于还原历史原貌,主要分为五大板块:电报通信、市内电话通信、无线通信、长途电话通信与综合荟萃。馆内珍藏众多珍贵历史图片与实物,并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而系统地呈现上海电信行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在博物馆的开放时间走入其中,切身感受这座历史建筑的独特空间与深厚底蕴,领略电信技术变迁中的时代印记。
电信博物馆内部展厅照片
延安东路260号
华商纱布交易所旧址
(原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华商纱布交易所旧址现状
华商纱布交易所旧址(原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延安东路260号,1923年竣工。1921年7月1日,为打破“外商操纵市面,华厂仰人鼻息”的局面,在上海纱业巨头穆藕初的牵头下,中国商界成立华商纱布交易所,在纱布领域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定价权与规则体系。1923年迁入今华商纱布交易所旧址大楼。
华商纱布交易所历史图片
大楼采用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外立面设计为经典的竖向三段式构图,墙面采用水刷石饰面,质感凝重而素雅。束腰线下均装饰有连续的齿形饰带,西南转角处耸立一座冠以圆穹顶的塔楼,成为建筑的视觉焦点。主入口开间略向前凸,顶部饰有三角形断山花,强化了立面的对称性。大门两侧设置仿爱奥尼克式壁柱与变体爱奥尼克方壁柱,体现出古典比例的现代转译。室内装修工艺精湛,细节考究:墙裙采用硬木鼓起镶嵌板,门套饰以雕花牛腿等木作装饰,整体延续了典雅庄重的风格氛围。
上海自然博物馆细节照片
1956年公私合营后,华商纱布交易所解散,这幢建筑改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曾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里,这里接待了无数市民和游客,成为一代上海人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共同记忆。如今,大楼昂然矗立在延安东路上,成为上海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
延安东路143号
中汇大楼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中汇大楼现状
中汇大楼位于延安东路143号,正式落成于1934年8月,由中国建筑师黄日鲲与赉安洋行共同设计,久记营造厂承建,隶属中汇银行。
中汇大楼历史图片
中汇大楼是典型的装饰派艺术(Art Deco)风格,从上至下的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和明亮的红白双色对比,都是装饰派艺术的鲜明特征。建筑占地面积约2166平方米,层高8层,以延安东路河南南路转角处为主楼,中央塔楼有着典型的跌落式设计,外立面以纵线条勾勒,挺拔流畅,搭配红色砖墙,视觉上相得益彰相映相衬。
河南南路16号门口细节
中汇大厦中保留的老楼梯
1952年,中汇银行并入中国通商银行。1959年,中汇大楼作为上海博物馆展厅使用,直至1993年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另建新馆迁出。从旧上海的金融标杆,到新中国的博物馆,由此,中汇大楼带着时代烙印,脱胎换骨,继续见证上海滩的沧桑变迁。
1959年博物馆手绘陈列方案
1960年代馆中青铜器陈列室
结语
漫步在今天的延安东路,就像翻开一本生动的上海城市历史书。这里留存着通信技术起步的痕迹,记录着民族工商业的奋进足迹,也见证了金融与文化的交织演进——延安东路34号、260号、143号,这三座优秀历史建筑,不仅是各具特色的建筑佳作,更是上海百年变迁的静默见证者。它们立于繁华的街旁,以砖石承载记忆,邀请人们驻足感受时光的层叠,体会这座城市沉淀下来的温度与故事。延安东路,不只是一条交通干线,更是一段可以真切触摸的、绵长而深厚的历史。
编辑 / 孙冲
来源 /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10分钟搞定!驾照换证体检可以自助办理啦,“家门口”就能办
2. 平均年龄77岁的志愿者,开通了一条“孤独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