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借医生一双慧眼“看清”肿瘤,这个团队构建实体肿瘤超声精准诊疗体系|2024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9-14 20:49:33

病灶是否恶性?边界清不清晰?是否适合手术、微波消融还是局部放疗?历经十余年持续攻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构建出一套“实体肿瘤超声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创新应用”,不仅刷新了影像诊断的精度,也改变了肿瘤治疗的方式。

该系列研究成果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们的目标,是让医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让患者少走弯路,一站式得到精确的诊断,为治疗节省时间和创造机会。”项目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助理、超声科主任徐辉雄表示。

01

技术细节的积累,让超声“看得更清楚”

从外行人眼中看,超声只是医院常规检查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项。但在中山医院肝肿瘤多学科团队的实践中,超声远不止“看个影子”那么简单。

“过去超声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模糊的灰白图像,判断很依赖医生经验。”徐辉雄解释说。而精准诊疗体系的构建,正是从对图像“清晰度”和“可解读性”的提升开始的。团队开发并整合了超声造影、弹性成像、融合影像、高频超声、肝脂肪定量、AI识别等多项技术,围绕“影像—诊断—治疗”三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更具结构化、标准化特征的临床流程。

以超声造影为例,通过静脉注射微气泡造影剂,肿瘤组织在超声图像上呈现出特有的灌注模式。这种“动图”级别的增强影像,为良恶性判别提供了更直观证据。“我们通过对数千例临床病例的分析,总结出多种实体肿瘤在造影下的血流灌注模式特征,建立了分类模型,这让诊断更有据可循。”

除了“看得见”,“看得清”还要“对得上”。团队基于融合影像技术,将术前CT、MRI等信息与实时超声影像进行配准,引导穿刺或治疗路径,提升操作精度。“过去一个肿瘤穿刺要靠经验‘盲扎’,现在就像有GPS导航一样精确,大大提高了治疗的精度,并减少了复发和并发症的风险。”徐辉雄说。

“这个奖不仅属于我个人,更代表了我们整个团队、整个行业在深耕临床一线基础上的不断探索和努力。这是我们这些既往被认为‘辅助性科室’的从业者,从幕后逐步走向台前,并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02

从诊断到治疗,贯通一套临床闭环路径

诊断只是起点。在这套体系中,超声不仅用于“识别肿瘤”,更参与到治疗环节之中。团队构建的“影像-干预”一体化路径,推动了肝癌、肾癌、甲状腺癌、甲状旁腺肿瘤、子宫肌瘤等多种实体肿瘤的微创治疗常规化。

在中山医院超声介入手术室,每天要完成80-90台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手术。医生通过实时超声观察病灶,引导穿刺针进入人体获取细胞或组织样本,或插入消融针,精准地将肿瘤组织局部高温“烧死”。因为最新技术的加持,即使是2毫米左右的病灶,也能精准抵达,因而对周围组织损伤极小。“超声医生不仅仅是看图像,而是通过整合临床、影像、病理、基因等数据,给病人最明确的诊断。“一些接受超声微创手术的患者,大部分能在门诊完成,或术后第二天就能出院。”

体系的另一个关键是“智能化”。团队基于积累的大量手术视频和影像数据,构建了AI辅助决策系统,为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建议,并在术中进行实时导航与操作提醒。未来,这一系统还将继续迭代,服务更多基层医院,实现诊疗资源的普惠化。

“我们希望技术真正嵌入临床,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徐辉雄指出,精准诊疗体系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一种方案,更在于改变了实体肿瘤处理的思路——不再是等病情发展到“必须动刀”才处理,而是在早期、微小、隐匿阶段,给予精细诊断与有效干预。“此外,治疗应该舒适化,使广大患者克服恐惧的心理。越来越多的患者主动选择超声介入手术,充分说明了这一模式的巨大生命力。”

03

让更多人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医学不应只停留在学术会议和论文里,真正的进步,是让患者少走弯路,让基层医生也能用上好技术。”徐辉雄一直强调,“可复制”“能推广”“够普及”,是他们团队持续打磨体系时最看重的标准。“同时,临床诊疗往往是一个技术套着一个技术,并不是单个的技术包打天下。规范的诊疗方案和体系化建设也非常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近年来,团队不仅将技术集成进医院的诊疗系统,还主导编写了多部国际和国内临床指南和规范,制定了超声造影、穿刺路径设计等关键技术流程的行业标准。与此同时,他们还定期组织培训课程,为全国数十家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带动了一批基层医院建立起实体肿瘤的“超声精准诊疗单元”。

“我们自己能做的只是一个点,要真正发挥价值,必须形成网络。”在项目团队看来,这一体系的推广,不是“复制机器”,而是传播一整套理念:医生和患者都能看得懂的影像结果、清晰明确的诊疗路径,以及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科学判断。

技术的普惠,离不开“下沉”的努力。近年来,他们与高校、科普组织合作,制作面向大众的超声诊疗知识手册与视频,举办公益义诊和直播讲座,致力于让肿瘤诊疗这件事,变得不再神秘。“现在社区医院的医生用手机拍张超声图像,上传到系统,就能得到接近三甲医院的诊断建议,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号’。”

正如徐辉雄所说:“我们希望这套体系的价值,不止于几个奖项,而是带来诊疗理念的变化,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2024科技奖励成果

项目名称:实体肿瘤超声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创新应用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等

完  成  人:徐辉雄 等

奖励等级: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近日正式颁发,激励上海科技工作者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为国担当、勇为尖兵!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是上海在深化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之路上的一道道时代命题。本专栏以全市各媒体记者的视角,解读获奖成果,体现科技作为,展示科创中心建设的每一份答卷。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