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集合多个“首次”!这个聚焦AI的大展在长宁开幕

转自:上海长宁 2025-09-14 21:44:18

9月13日,“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艺术创造力的核心命题,首次将展厅扩容至馆外公共空间,首次打造艺术环线专列,首次设置开放的主题录音棚……为观众们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与思想盛宴。

本届大展以“机·智”为主题,寓意着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探索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无限可能。展览规模宏大,除刘海粟美术馆本馆展厅外,还首次增设了C·PARK海粟文化广场D栋及中庭广场区域,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创意。

展览吸引了海内外众多青年艺术家的积极参与,共征集到4060件/组作品,投稿数量创下了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恢复举办该品牌大展以来的历史新高,最终选出约400件佳作进行展出。这些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新媒体影像、数字艺术、跨媒介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青年艺术家们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深入探索和独特思考。

《六十仪》聂士昌

展览现场,许多作品都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聂士昌的《六十仪》,参考中国古代干支纪时法,作品正面刻地支,透镜中是地支对应的生肖,反面刻天干,透镜中则是从一到十的数字,运行轨迹独特而富有深意;他的另一件作品《滴动仪》,以中国传统“罗盘”为灵感,融合水滴散开的涟漪,表达了古典文化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除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作品,展览还呈现了许多独具创意和个性的佳作。如王棕正的《有用的温度》,展示由纤维材料制作的机械臂尝试编织一条围巾的画面,探讨算法时代无法捕捉的“美”;苏永健的装置作品《生命的丝线》,上方计时器倒数一千个小时,作品以吐丝装置和计时器的结合,引发观众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冷东的《光以秒计》,人靠近时亮起红灯,模拟“时间警报”,提醒人们珍惜时间、积极行动。这些作品以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青年艺术家们对生活、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深刻洞察。

本届大展可谓亮点纷呈,众多“首次”举措为观众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首次与申通地铁携手打造上海4号线艺术环线专列,将艺术展览的空间延伸至城市公共交通中,让艺术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精心挑选的优秀入展作品以高清复制品或数字化呈现的形式,登陆4号线地铁环线多个核心站点,成为市民日常通勤中的“艺术显眼包”,吸引更多人走进展厅,感受艺术的魅力。

同时,展览还首次策划了“YoungV短视频计划”,邀请参展的青年艺术家们拿起手机或专业设备进行自拍,记录创作过程中的幕后细节、工作室环境、生活状态、灵感来源以及面对挑战的心路轨迹。分策展人也持镜走近部分正处于创作关键期的青年艺术家,以纪实性的真人秀形式,多角度、近距离地展示艺术工作者真实的创作生态,拉近了艺术家与公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情感连接与参与感。

声音赋能艺术对话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创新亮点。“小宇宙”APP首度作为“首席播客媒体支持”与上海青年美展联手,在C·PARK海粟文化广场中庭广场特别设置主题录音棚,邀请文化艺术界的重磅嘉宾分享独到见解,话题涵盖艺术评论、收藏投资、艺术疗愈、创作心路历程等多个维度。录制的对谈内容同步上线“小宇宙”播客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传播,为观众提供了深度艺术对话和多元声音表达的渠道。

展览还首次明确提出并探索打通“艺术产业全链条”的愿景,构建了一个汇聚青年收藏家、青年策展人、青年艺术评论人等多元角色的交流、交易与思想碰撞平台。通过举办藏家预览、学术论坛、媒体开放日、博主探展等活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从业者及潜在藏家构筑了一个开放、活跃、可持续的生态圈。

“宁宁”了解到,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至今已走过四十五载,其发展轨迹深深镌刻在中国当代艺术探索与成长的印记之中。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点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刘海粟美术馆建馆30周年系列展的扛鼎之作,本届以“机·智”为主题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不仅展现了青年艺术家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为推动上海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前往一观。

展览地址:

刘海粟美术馆1-4号厅(延安西路1609号)

海粟文化广场D栋(昭化路638号)

图片来源于刘海粟美术馆

撰稿:甘力心

编辑:毕扬静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