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地下管道修复不必“开膛破肚”了!闵行企业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9-15 07:38:31

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地表之下,纵横交错的“地下动脉”守护着城市的安宁。正是对这条“看不见的生命线”的坚守,让一家扎根闵行22年的企业登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领奖台,他们的故事值得被看见。

回国创业:

“猪肠翻转”的第一桶金

2000年左右,上海地下水管一旦破裂往往要大规模开挖,工期数周、交通受阻,效果却多是“治标不治本”。而彼时,日本的CIPP“猪肠翻转”技术却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无需开挖,只需将特制内衬翻入旧管道,再用热水固化成型,即可在一天内完成数十米管道的更新,既高效又耐用。

2003年底,孙跃平辞去日本的工作,CIPP“猪肠翻转”技术回上海,在莘庄工业区创办了管丽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并组建以施工服务为主体的上海管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管丽建设)他说:“城市的上下水道就像动脉和静脉,关乎健康,我要把学到的技术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然而,创业初期并不顺利,订单寥寥无几。孙跃平亲自带队上马路,一边施工一边向客户演示,有时一天要跑几场交流会。他回忆说:“那几年几乎是靠信念在支撑。”尽管艰辛,但他始终坚信非开挖修复的前景。

转机出现在2004年,上海一条52米的地下管道急需修复,传统开挖至少要一个月,而孙跃平带领团队仅用两天便完成。这场“手术式”修复赢得业内认可,也让市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非开挖的高效与优势。自那以后,公司陆续完成50多个项目,为孙跃平赢得了发展的“第一桶金”

“猪肠翻转”所用材料

技术迭代:

“模块拼装”走上领奖台

如果说“猪肠翻转”解决了中小口径管道的问题,那么3S模块拼装法则突破了大口径修复的瓶颈,它像搭积木一样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并注浆固定,比依赖人工经验的翻转法更可控、更高效。

此外,公司还研发了玻璃纤维增强内衬,提升强度的同时降低成本,并引入AI质控系统实时监控关键参数,使施工更稳定可靠,逐步形成了“智慧修复”的核心优势。

3S模块拼装法所用材料

日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公布,由同济大学、上海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和管丽建设联合完成的“面向韧性城市的排水管网提标改造与智慧运维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集成智能检测、仿真模拟、紫外光贴片修复和大口径模块拼装等成果,形成覆盖检测、修复、运维的完整体系,可在不断水条件下高效作业,成本降低约40%

在采访最后,孙跃平感慨:“如果说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根基,那么闵行就是我们的沃土。”在这片沃土的支持下,管丽建设从几人的创业团队一路走过最艰难的起步,22年间成长为行业标杆,不仅承担上海重点工程,还把“上海经验”推广到长三角更多城市。

作为正高级工程师、亚太地区注册工程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家,孙跃平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教材制定。他告诉记者:“地下管网的修复是一项良心工程,企业要讲生意,更要讲责任。”

记者:汤玉莉

摄影:黄宇轩

供稿:龚宣

初审:高淑婷

复审:范仲毅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