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纸脱落、地面裂缝、霉斑点点,这是曾经的模样;明亮的色彩、崭新的书桌、专属的收纳空间,这是现在的景象。在松江区,一间间“梦想小屋”正悄然改变着困境青少年的生活和未来。 9月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区代表处2025年“蓝天下的蒲公英——茸城梦想改造+”项目收官,项目为16名困境青少年量身打造了学习生活的独立空间。近日,记者走进两户完成改造的家庭,倾听孩子与家长的心声,探寻背后的故事。
沐晴(化名)的家位于岳阳街道中山二路上,“西边墙漏水、墙纸脱落一半、柜门基本开不了”。她曾在这样的小屋中生活了十二年。尽管居住环境简陋,但她性格开朗乐观,学习成绩优异。沐晴的生活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爷爷对孙女寄予厚望,但低保家庭的他们一度无力改善孩子的居住环境。


改造后 改造前
如今,这个七年级女孩的房间焕然一新:墙面洁白,地板平整,功能分区清晰。“每一件家具、每一种颜色,都是小朋友自己选的。”项目施工方上海微棱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保红指着房间介绍,“我们会建议家人尊重孩子的选择,并把孩子的喜好元素纳入设计方案,达到他们心中的理想效果。”

细节之处见真章。记者注意到,小屋内的衣柜特别设计了洞洞板,方便悬挂各种饰品和娃娃;床头安装了球形微光灯,满足夜间柔和照明的需求;书桌椅可根据身高调节,即使孩子长高也能继续使用;带风扇的灯既能照明又能通风。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方在标准范围外还主动做了不少升级。“原本窗户不在改造范围内,但我们想,既然做了,就要给孩子一个梦想的家,而不是留着一扇漏风的窗。”何保红说,他们免费为沐晴的房间更换了中空玻璃窗,隔音隔热效果更好,还采用了遮光性好的窗帘布料。

沐晴的爷爷站在崭新的房间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原来的房子阴暗潮湿,地板是一条条拼接的,裂缝了还会漏水到楼下。现在彻底改变了,像个‘小别墅’一样。”这名三代军人家庭的老兵特别提到:“我们会督促她好好读书,健康成长,最好能参军做个女兵,继承光荣传统,回馈社会关爱。”
在永丰街道,晨悦、晨静(化名)姐妹的房间改造则面临着更特殊的需求。这对双胞胎性格迥异,喜好完全不同。“一个喜欢活泼的风格,另一个想要相对狭小私密的空间,希望拥有高低铺。”项目团队负责人回忆。


改造后 改造前
设计团队为此准备了两套方案:一套以白色为主调,配以绿色墙面,简约清新;另一套则采用高低铺设计,以木色为主,营造温馨感。就连窗帘和房门也做了拼色处理,满足孩子们“两种颜色都喜欢”的小愿望。姐妹俩的父亲感慨:“以前墙面发霉有味道,现在又白又干净,非常感谢,两个孩子住得舒服,我很安心。”

“梦想小屋”改变的远不止是物理空间,这个项目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装修本身。“有书桌和没书桌的学习是两样的。”何保红深有感触地说,他见过太多孩子只能在茶几、饭桌上写作业,“现在有了专属空间,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会明显改善。”他记得有个家庭,父女俩共居一室,女儿十几岁了还只能和父亲睡一张床,中间用被子隔开。“改造后,有了两个独立房间,还添置了小书桌和衣柜,整个空间变得立体实用。”何保红说。

更让人动容的是孩子们对新家的渴望,施工方回忆,有个小女孩在装修完成后迫不及待地想入住,按规定需要先进行甲醛检测。虽然改造用材的环保等级很高,但为了让家人安心,也是在检测确认安全后才让她搬入。孩子们“肉眼可见的开心”,是项目最大的意义所在。
据了解,“茸城梦想改造+”项目采用“1+3+6+X”的微改造框架:即改造1间困境青少年居室,从顶面、墙面、地面3面同步作业,配置床、书桌、衣柜、窗帘、台灯、小书架等6件物品;同时发动属地团委、慈善工作站、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等多家组织,为困境青少年提供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等陪伴式成长服务。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精准筛选和持续跟进,奔跑在一线的街镇社区工作者帮助挖掘困境少年。申请者多为松江区户籍低保、低收入、特殊困难家庭的未满18周岁的学生,优先考虑事实无父母抚养家庭和学习上进自强不息的学生。改造居室实际使用面积原则上不超过15平方米,所在房屋以居住条件恶劣、年久失修的老式住房为主。
申请流程采取困境青少年及家庭自愿申请,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筛选,团区委协调相关部门审核,慈善基金会松江区代表处联合各街镇慈善工作站审核确定的程序。这种多级审核机制确保了资源的精准投放,而项目也并非“一改了之”,青少年事务社工将项目对象纳入日常服务范畴,后期会提供生活、学习与心理等多维度辅导,形成长效陪伴机制。
自2023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成功为28名困境青少年打造了“梦想小屋”,加上今年的16间,累计达到44间。项目的资金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区代表处发动爱心单位、爱心人士认捐,每间约2.5万元的改造费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都不计成本地参与其中,上海鹿亭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连续三年免费为“茸城梦想改造+”项目进行环境检测,以专业和善行共同守护孩子们的成长。
“梦想小屋”被点亮的瞬间,可能成为孩子人生旅途中的重要转折。正如一名受益者所说:“‘梦想小屋’不仅在心底种下了向上向善的种子,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这份温暖将继续照亮更多困境青少年的前行之路。
记者:朱颖宏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红霞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