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的阳光洒在浦东新区宣桥镇季桥村翠绿的稻田上,稻浪翻滚间,楼群相映,乡音与市声和鸣,一派和美景象。作为第六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季桥村用几年时间,把“望得见城市,留得住乡愁”的愿景种进了泥土里,以“稻浦伴城・野趣季桥”为定位,围绕“一粒米”“一棵菜”做文章,在4.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聚焦“一粒米,一棵菜”产业主线

走进季桥村,农田平整、一望无际,设施大棚里干净整洁、科技感满满。

“我们村2325亩耕地,1676亩是永久基本农田,守好这方田,才能端稳饭碗。”季桥村党总支书记季军民指着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介绍。2024年,季桥村完成了1674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通过“大流转、大平整”实现水稻集中连片种植,亩产较改造前提升15%。每到金秋时节,六奉公路旁的千亩稻田“风吹稻浪”,成了热门的打卡地。
产业振兴的关键在“联”。季桥村着力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创新打造联动国企、外企、民企、镇企与农业经营主体的“五位一体”模式,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凝聚起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季桥村与浦发集团携手,搭建农产品直销渠道,不仅让季桥村的农产品走出乡村,更在市场端精准对接需求,最大程度缩短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

由5家家庭农场、合作社组成的大米产业联合体,不仅统一育种、收割,还开发出米糕、米酒等衍生品。此外,联合体还与2公里外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合作,将动物粪便转化为有机肥用来种植稻米,形成生态循环,“熊猫米”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稻米品牌。通过农机统一管理和使用,种植成本降低了,稻米品质提升了。季桥村还与新加坡雨湾公司共建164亩有机农业园,引入物联网种植技术,生产的有机蔬菜直供市区高端商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增收与就业岗位;和清美集团合作打造“四季美好”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实现农药化肥“双减”。

伴城而居
田水路林院绘就和美乡村图


走在季桥村的乡间路上,昔日的泥路变成了柏油路,河边的违章建筑换成了亲水平台。“以前河道里垃圾多,现在水清了,傍晚经常看到村民出来沿河散步。”村民李阿婆说。
为了留住“野趣”,村里在庭院外围种上生菜、青菜,路边播撒金鸡菊、月见草,74亩公益林与稻田相映成趣。22公里生态清洁小流域整治后,河水变清了,岸边的水生植物成了鸟类栖息地。300幢农宅完成风貌提升,826户打造美丽庭院,实现了院里有景、院外有绿。
基础设施的升级更让村民暖心。3座公厕焕然一新,4条主要道路提档升级,5540米宅村道路“白改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后增设了沪剧沙龙、书画室,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清美鲜家超市入驻,为老年村民就近购物提供便利。增设“金穗饭堂”老年助餐点,解决老年村民就餐难题。支持具有专业技能的村民开设便民理发店,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利用村口未“上楼”民房,引入“食季面道”,为村民和游客提供配套餐饮服务。
季桥村推行的“金融赋能积分制管理”,将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纳入考核,不同于传统的“积分换物”,联合邮储银行、保险公司推出“积分兑福利”,对积分高的农户授予相关荣誉称号,并给予额外物质奖励,还提供附加险、财产保险等多重福利。全村944户参与率达99.2%,大大提升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

在季桥村东侧,可容纳1.8万人的大型安置社区即将迎来第一批住户。“这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伴城而居’的特色乡村格局。”季军民解释。村居和社区隔着一条六奉公路,让城市反哺农村成为可能。通过招商引资、资产租赁等渠道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依托安置社区商铺、民宿等项目使村民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村“两委”干部、党员和志愿者组建成物业服务社,为村民提供基础物业服务,免费为村民上门应急维修,解决村民日常水电维修难题。安置社区还给村民提供保洁、保安、保绿等岗位,优先推荐本村人,带动就业。
如今的季桥村,稻浪与楼群相映,乡音与市声和鸣。谈及未来,季军民说:“我们要探索和建立乡村振兴长效管理机制,完善“联农带农”产业链,让‘一粒米’香飘更远,让‘一棵菜’鲜到舌尖,更要让村民在城乡融合里,守住乡愁,奔向幸福。”
文:赵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