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由上海博物馆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汇聚127件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镰仓国宝馆、东大寺等日本博物馆、美术馆、寺庙以及镇江博物馆、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机构的宋元明漆器珍品。其中112件来自日本,15件来自中国。其中重要文化财7件,重要美术品2件,宋元珍品占比一半以上。本次展品皆为中国漆器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器物,涵盖多种工艺类型,向观众系统、全面、客观地呈现宋元明漆艺的辉煌成就与历史地位。
本次展览部分珍贵漆器将分时段展出。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髹饰录》、九州国立博物馆和根津美术馆所藏数件漆器将分三期轮换展出。


剔红后赤壁赋图圆盘
南宋13世纪
直径34.2cm,高5.0cm
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木胎,圆盘,圈足。器表以黄、朱色漆交叠髹涂。盘心于铜钱纹和水波朱漆锦地上雕刻山水人物楼阁,图上方雕有“后赤壁赋”四字,左侧刻赋文开头“是岁十月之望,步至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画面有步自雪堂、归酒临皋、江川观眺、赤壁泛舟和梦会道士多个场景。盘口断面为三角形。内外盘壁饰以八种花卉一一对应的纹样带, 圈足外壁饰铜钱纹。
尽管盘表面的黑漆被藏家剔除,但其工艺精细,雕刻技法精湛,是珍贵的南宋时期雕漆的代表作品。
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品格与意趣引领审美风尚。《赤壁赋》《醉翁亭记》等名篇成为绘画和工艺品的常见题材,表明漆器等工艺美术开始追求美感表达与情感传递。

剔黑莲花纹长方盘
南宋13世纪
长22.0cm,宽11.1cm,高2.1cm
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木胎,长方形盘。盘面为红漆地(后髹)上髹黑漆。盘中心是盛开的莲花,四角为牡丹、蔷薇、菊花、茶花。矮而宽的长方形圈足,髹黑漆,圈足内左侧“项墨林家藏”针刻款,右侧刻“张成造”针刻款。
《髹饰录》成书于明代末期,由安徽新安平沙名漆工黄成撰写,后经西塘漆工杨明作注并序。按序文所述,杨明于天启乙丑年(1625)完成补注。2025年,恰逢杨明注本《髹饰录》传世400周年。

《髹饰录》蒹葭堂本抄本
作为目前仅存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漆工技术专著,《髹饰录》具有极高的文献与工艺价值。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其内容分为两大类:漆器制造方法;漆器的分类和品种,并因记述品种而涉及做法。该书凝聚了早期中国漆匠对工艺美术的探索与归纳,是中外漆器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

《髹饰录》德川本抄本
《髹饰录》原著已佚,目前流传的版本均为藏于日本的手抄本,最早的为江户时代的蒹葭堂本和德川本,两者现均珍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特展讲座
讲座主题
中国漆器的风格
讲座时间
2025年10月26日 14:00
讲座地点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学术报告厅(由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进入)
主讲人
猪熊兼树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主任研究员、工艺室室长
内容简介
本讲座将聚焦特展"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的展品,深入探讨流传至日本的中国漆器样式。工艺品的样式由造型特征(器形、技法、纹样等)与人文背景(风土、习俗、制度等)共同构成,本次将重点解析中国漆工在技法和纹样方面的艺术特质。流传至日本的中国漆器中,包含可追溯至宋元的古老作品,以及带有制作年代和匠人铭文的珍品,这些皆为研究中国漆器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东京国立博物馆更珍藏有明代漆工专著《髹饰录》抄本。这些器物与文献,无不承载着日本民族对中国文明的敬仰与向往,是备受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主讲人简介
猪熊兼树,东京国立博物馆主任研究员,学艺研究部工艺室室长,负责馆藏工艺品的研究保存展示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东洋漆工史、东亚宫廷文化史。独立出版著作《旧儀式図画帖にみる宮廷の年中行事》(东京国立博物馆,2018年)、《宫廷物质文化史》(中央公论美术出版,2017年)。发表论文《清朝礼制文化 悠久的传统》(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别展《北京故宫博物院200选》,2012年)等。
预约请识别二维码↓

温馨提示:
1.本次活动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观众,所有观众需进行实名制预约。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由成年人全程陪同,陪同人员亦需预约。
2.预约者请在活动开始前30分钟起,凭本人手机预约码、本人有效身份证,在相应活动场地门口的签到处签到入场。学术报告厅位于上海博物馆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与展厅不连通,参加活动无需进馆,如需进入展厅参观,请另行由南门入馆。
3.进场后请按工作人员的指引就坐。
4.因场地有限,本次活动不提供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5.有颜色的饮料不建议带入会场。
6. 活动迟到超过15分钟者谢绝入场。

供稿丨孙峰
编辑丨教育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