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里,又迎来客流高峰。一棵棵遒劲的胡杨闪着金光,“金湖杨”名不虚传。
清澈的叶尔羌河从公园内穿越而过,它与广袤的天然胡杨林及河两岸平坦、荒芜的戈壁滩形成了胡杨、水、绿洲、戈壁四位一体的独特自然风貌。

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层林尽染
“今年,在上海援疆干部的参与下,景区又添了几个打卡点,服务设施更完善了。”金湖杨景区讲解员阿力普由衷地感慨,“我亲眼看着金湖杨景区越来越好,为自己的家乡越来越自豪。”正是在上海援疆的接力推动下,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南疆地区第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和全县文旅产业发展。
叶尔羌河日夜不息,与黄浦江遥遥相望;金色胡杨璀璨夺目,又好像另一种霓虹辉煌。“‘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是援疆干部每天都在思考的话题。作为上海援疆干部,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与当地人民深厚的情谊基础,为泽普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上海援疆泽普分指挥部指挥长、泽普县委副书记于翔说。
是景点 更是产业
今年“十一”长假,不论是泽普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发现,泽普好玩的地方更多了。

“叶河花月夜”景区深度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风情
国家5A级的金湖杨景区自然名声在外,新兴“网红”还有法桐大街与315国道交接东北侧的房车营地、依玛乡的黑水营沙漠公园、赛力乡荒地村“叶河花月夜”等。

房车营地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走进泽普县房车营地,色彩各异的房车整齐排列,周边绿树环绕,风景宜人。营地内设施齐全,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水电补给等基础服务,还设有休闲区、观景台等,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漫步其间,随处可见游客悠然自得的身影:有的准备餐食,有的清洗衣物,有的惬意欣赏周边美景……有游客从长春自驾车来这里,“看到社交平台有人推荐,就开过来看一看,真是眼前一亮,完全符合我们车主的期待。来南疆玩,真是不错的休整地”。
占地51.4亩的房车营地,是上海援疆干部为泽普量身定制,瞄准的就是日渐红火的自驾游。整个基地共规划自驾车营位31个、旅居车营位22个、房车体验营位6个等。场地照明、公共服务用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泽普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继承介绍,房车营地自今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对当地文旅产业和零售业的带动直观可见——截至10月8日累计接待游客12748人次,疆内游客占比75%,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捷服务,更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消费增长,成为展示泽普旅游形象的新窗口。

黑水营沙漠公园的彩虹滑道受到广泛欢迎
在黑水营沙漠公园,又是另一番景象:色彩绚丽的彩虹滑道卧于沙丘之上,成为最受欢迎的体验项目。游客们排队依次登上滑道顶端,尖叫声里夹着欢笑声飞速滑下,飞溅的沙粒都透着欢乐气息。不远处的沙滩上,有人在弹唱歌曲,有人在打秋千;再远一点的“空中餐厅”中,农家美食飘香,“栖心营地”里,小火车载着笑声缓缓而过……
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漠荒地,虽然拥有清朝历史上重要战事地标“黑水营”的名称,但没有留下太多的遗迹,更不提文旅开发。是上海援疆干部的到来,与当地干部一起,根据依玛乡的实际情况和百姓游客的需求,发动全乡18个村共同参与建设,将沙漠荒地打造成集游玩、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黑水营沙漠公园党支部书记李行健说,公园在建设过程中成立了合作社,引入了群众入股等经营模式,在美食区、露营区、娱乐区等功能区,都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当地百姓能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同时,景区运营把“黑水营”这个历史地标名称与现有资源盘活,变成游客体验乡村慢时光的打卡地,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可谓“一举多得”。
大学刚毕业的刘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如今是黑水营沙漠公园的运营人员之一。他和同伴们一起,为公园增加了很多“有网感”的细节。比如,竖起很受游客欢迎、写着“风吹日晒自由自在”的打卡牌;社交平台的直播推广公园等。对于未来,他和当地百姓一样有信心:“我们看着这里从荒地变成公园,相信通过继续深挖‘黑水营’历史文化内涵,结合特色养殖、林果种植等资源,能增加采摘体验等新项目,把这里打造成泽普乡村旅游的闪亮名片。”
上海援疆干部、泽普县文广体旅局副局长孙波认为,盘活旅游资源,打造文旅景点,绝非只是为泽普增加几个“网红打卡点”,而是通过景点、景区创造就业岗位,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机会。
以金湖杨景区为例,除了美景美食,在上海援疆助力下,景区开发出民俗活动中心、长寿民俗文化村、知青记忆文化苑等人文景观,不断外延金湖杨内涵,还让当地不少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园区游览车驾驶员、导游、餐饮服务员等,都让当地百姓有了新收入。
在公园里的长寿民俗文化村,村民阿卜力米提兴奋地描述起自身的变化:过去,他靠务农、开餐饮店为生,四处奔波,日子过得紧巴巴。2023年,上海援疆力量将长寿村改造得漂漂亮亮,成为公园的重要景点,游客们必然打卡,他也顺势开出了自己的小店。阿卜力米提说,不论是在景区工作,还是自己开餐饮店、农家乐,收入都有保障,有的农家乐一天的收入就超过1万元,就连他家的小店,在旺季也能多雇几个服务员,“我们的日子真的是越来越好!”
不难发现,文旅产业背后是民生福祉,每一条旅游产业链的延伸,都在为百姓搭建起致富的阶梯。在上海援疆的规划里,文旅发展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把泽普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当地群众真正共享发展红利,是让“美丽风景”变成“幸福钱景”的长远之计。
是输血 更是造血
金秋时节的泽普,还有一种植物与胡杨同样有名,那就是苹果。
泽普县地处黄金北纬38度,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农业生态。全县林果面积50余万亩,年产各类优质果品20余万吨,泽普苹果、骏枣、核桃被誉为“泽普三宝”,秋天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

润泽农业的苹果进入采收期
润泽农业苹果园里,农户阿布都·热合曼穿梭在果树间,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果实。3年前,这里还是连草都难长的裸露戈壁,如今却在上海力量支持下,变成了标准化的苹果产业园,每亩地能为他带来2万多元收入,“谢谢上海来的‘阿达西’(维吾尔语意为‘朋友’),让我们全家过上了好日子!”
阿布都的苹果既通过传统渠道销售,也通过电商销售——女儿阿依古丽通过援疆干部组织的电商培训,成为抖音上的“苹果主播”。去年“双十一”当天,单场直播就卖出300箱,“阿爸种的好果子,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
教会农户种苹果,也教会农户卖苹果,这是援疆干部的心愿。因为产业兴疆的关键是提升区域造血能力,推动地区实现自我良性发展。
所以,上海援疆干部给泽普百姓带来的既有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更有一个个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好创意、金点子。
今年,泽普不仅卖苹果,还在苹果花开的季节,举办了首届苹果赏花旅游季,地址就设在另一个上海援建的重点项目“叶河花月夜”里。
在苹果赏花旅游季,当地百姓惊喜地发现,没到苹果成熟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搞文旅活动:花海集市上,特色商品琳琅满目,从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农副产品,到各具特色的商业产品,应有尽有,直播镜头将这份精彩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拓宽了泽普特色产品的市场通路;DIY体验活动中,专业老师现场教学,百姓们发现,手工制作苹果花、编织花环和发簪,是手艺也是生意;而在儿童研学活动中,小朋友们有的投壶,有的绘画,有的捏橡皮泥,充分感受春日游园的快乐;“花海美食”活动更是为活动增添了烟火气,各类糕点、烤肉、油炸鱼、面肺子、炸串等特色美食色香味俱全,吸引了众多尝鲜者……
首届苹果赏花旅游季联动了上海援疆多方资源:一方面,体现了泽普的苹果种植文化,有历史基础;另一方面,借助赏花游进一步丰富“叶河花月夜”项目的活动内容,打响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最后,商旅文融于一体的活动形式,既丰富百姓体验,也让各方运营者都看到,产业联动可以这么做。
多年来,上海援疆干部始终坚持,产业援疆绝非简单的资金注入与物资输送,而是要构建具有内生动力的经济生态。如果说早期的项目扶持、技术引进是为当地产业发展“输血”——缓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断层的燃眉之急,那么如今“龙头企业+本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创新、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以及特色商旅文活动的举办,则是为这片土地植入“造血”基因,用“授人以渔”的智慧,让当地百姓从发展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和推动者。
正因为此,上海产业援疆并未止步于单个项目。今年8月,全国首个“小红村超市”就在泽普县挂牌。该项目由上海援疆干部牵线,上海企业小红书发起,联合地方政府及电商平台资源,通过结对共建、选品洽谈、文旅体验等多维度合作,为喀什特色农产品打通出疆通道。挂牌结束后,小红书的专业运维人员就现场办公,为当地商家、农户提供运营指导、买手种草、市场拓展等帮扶,旨在让更多当地百姓具备“造血”实力。
从“外部帮扶”到“自我发展”的理念,正在激活泽普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
是教育 更是机会
走进泽普县技工学校,教学楼墙面上硕大的“上海援建”几个字映入眼帘。校长孙小斌说,这几个字一直在提醒全校师生,没有上海力量,就没有学校的今天。
今年,泽普县技工学校好事连连,最大的一件就是升格成高级技工学校。这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水平的肯定,也意味着学生们从这里毕业后,能得到含金量更高的学历证明,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得益于上海对我们办校的支持,我们这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率超过90%,还是比较理想的。”孙小斌说。
上海力量对泽普县技工学校的支持“由内而外”:2020年以来,先后围绕学校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提升,推动学校开设汽车维修、中式烹饪、家政服务、焊接加工、电子商务师、酒店管理与服务、美容美发与造型、服装设计与制作、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10个专业。同时,建成一栋建筑面积达6343.2平方米的实训楼,并购置了专业技能实训设备,为技能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硬件水平,有效保障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上海援疆教师蒋勇给汽修专业师生上课

上海援疆教师谢国安开展服装专业教师培训工作
在引智引才方面,在上海援疆泽普分指挥部的支持下,通过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选派多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泽普县技工学校开展帮扶工作。其中,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谢国安、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蒋勇两位专家牵头成立“喀什地区谢国安服装高级定制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喀什地区蒋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大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模式为学校培养了多名技师及高级技师。
此外,援疆教师积极组建技能竞赛集训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援疆教师的指导下,学校师生在地区及自治区级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小斌说,学校软硬件同步提升后,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可以学习的专业多了、学生数量多了,“学校最早只有三四个专业,几百名学生;现在有10个专业,2000多名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与时俱进,“汽车维修以前专注油车维修,现在我们也能教新能源车维修,最近援疆资金就支持我们买了新能源整车,作为实训用具”。基于与上海的良好关系,不少专业的学生还能前往上海进行实习,进一步打开眼界。
在泽普县,“教育援疆”的成果远非技工学校一处——
泽普县第九中学的新校舍今年春天刚刚启用,同样由上海援疆资金支持。标准化教室宽敞明亮、现代化实验室器材齐全、艺术类教室充满人文气息、图书馆藏书丰富、体育馆设施齐全……学生帕克扎提·艾尔肯说:“新学校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设施特别先进。在这里学习,我感觉充满了动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这么好的环境。”
在泽普县第二小学,孩子们见过很多“上海老师”:这里是中国福利会雪莲计划“小先生”基地,来自上海中福会的老师们把“小先生”的讲解诀窍娓娓道来;学校的乒乓球训练中心是上海援建的,援疆干部还请来了专业教练,为孩子们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指导,通过“国球”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闵泽青少年“手拉手”研学活动走进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
在对口支援泽普的上海市闵行区,来自泽普的学生同样不稀奇。就在“十一”前,75名泽普中学生走进闵职院,参与以“AI助研,闵泽同行”为主题的“祖国情·中华行”青少年“手拉手”研学活动。
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为泽普学子精心设计了“AI+职教+非遗”三位一体的研学课程。其中一个项目是“AI+教育机器人编程与调试”,上海老师悉心指导泽普孩子系统了解机器人架构、PID算法,以及多传感器开发知识。通过实操训练,帮助泽普孩子逐步掌握相关技术能力。
另一个项目是“AI+非遗盘扣设计制作”。老师们现场细致拆解了盘扣制作从面料上浆到最终装裱的13道繁复工序,引导孩子们借助AI技术,对传统盘扣的图案纹样、结构形态展开数字化分析,尝试设计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契合现代审美的盘扣新样式。
在援疆干部们眼中,“教育援疆”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送教上门”的表层范畴,而是为泽普学子打开一扇望向广阔世界的窗口,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坚实支撑。
从区域发展的视角看,教育援疆更是为泽普埋下了“人才种子”。通过培养本土教师队伍、优化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上海援疆力量正在帮助泽普构建可持续的教育生态:当本地教师掌握了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当乡村学校有了标准化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当职业院校能精准对接当地产业需求培养技能人才,这些扎根于泽普的教育成果,会逐渐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智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