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江天平 > 文章详情

人民法院如何融入基层治理?代表委员实地调研→

转自:浦江天平 2025-10-22 11:37:00

如何以法治思维,赋能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如何更好地凝聚合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10月21日下午,23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代表和上海市政协委员围绕“人民法院积极融入基层治理”主题,调研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黄浦区人民法院)以及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宝山区人民法院)相关工作。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郭伟清,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新,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蒋浩,黄浦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段守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代表工作处、全国人大代表联络处)主任李自立,上海市政协办公厅委员工作服务办公室副主任郁薇虹,黄浦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颖,黄浦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玄玉宝,宝山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洪波等参加活动。这是今年上海法院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法院”专题调研的第三站

小巷法官“沉”社区

新时代枫桥经验“活”一方

调研中,代表委员们首先来到黄浦区人民法院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实地考察“外滩法官小巷行”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驻足在审判站前的小院子里,代表委员们看到法庭、调解室与接待区三个功能区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庄严的法庭正进行涉外商事庭审,让辖区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高效的司法裁决;隔壁的调解室内,法官与行业调解组织正携手化解金融纠纷;温馨的接待区里,法官正耐心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与诉讼指引,切实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治理的“末梢”。

“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路径,我们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外滩法官小巷行’等活动深入开展,旨在通过队伍下沉、法台下移、源头治理,引导更多法治力量向疏导端用力,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基层实践样本。”段守亮介绍道。

在“外滩法官小巷行”10个典型案事例展板前,代表委员们驻足良久,沉浸式了解这项创新机制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外滩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深入旧改基地,精准化解征收补偿利益分配难题,保障了32个地块近2.8万证签约;人民法院青年干警在“我在居委当助理”活动中,深入群众间学会“弄堂话”,助力街道居委处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清理楼道堆物等社区治理难题;“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通过示范庭审、法官讲堂与服务政策包,提供精准司法指引,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名片”……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小巷法官”们深入街巷、服务群众,持续推动司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

“专业的司法服务送到了基层,这不仅仅推动具体矛盾纠纷的解决,更是构建了一种法治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为治理现代化夯实了法治根基。”上海市人大代表任磊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

“案例+课堂”实训课

纠纷调处有良方

随后,代表委员们走进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实地探访以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模范法官乔蓓华名字命名的“乔法官工作室”。工作室的Logo是从汉字“乔”变化而成的“一座桥梁”。

“这里也真正成为了我们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诉讼工作与多元解纷有机衔接的桥梁,司法力量服务社会基层治理的桥梁。”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工作室现任负责人王国侠介绍。

目前,工作室已与26家多元化解合作单位,183位特邀调解员建立了合作关系,创新开展“议定调解”,持续推进“调解之星”培养计划,激发调解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工作室还组建了“诉讼服务志愿者团队”和“为民服务志愿者团队”,常态化深入各个基层服务点,将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现已累计提供上门服务43批次1400余人次,举办了60余场生动实用的普法微课堂。

“工作室的工作开展得非常全面、细致。”上海市人大代表刘庆感叹。

在该院代表委员联络中心,大家的目光纷纷被大屏演示的“代表委员联络平台”微信小程序所吸引。这一平台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为了便利代表委员工作而开发的数字化场景应用,其中设置了“法院动态”“联络平台”“我的关注”三大版块,可供代表委员实时了解该院工作动态、在线提出意见建议、预约庭审旁听活动等,实现关注事项、参与活动及履职情况的“一屏掌握”。

“通过‘一中心一平台’,最终可以实现代表委员全天候联络、意见建议全链条办理、自觉接受全过程监督、履职风采全方位展示。”郭伟清介绍

“作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特约监督员,每次来到代表委员联络中心就像回家一样,我的履职过程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小程序上有所体现。”上海市政协委员俞庆榕说。

“凭什么认定漏水是我们家的问题,公共管道查过了吗?”

“我们物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向您提供两种检测漏水的方法。”

调研最后,代表委员们来到“案例+课堂”实训课现场,近距离观摩了人民调解员化解邻里漏水纠纷的全过程。

该课程由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宝山区人民法院和上海市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共同打造,选取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编写的《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中的典型案例,以沉浸式“剧本杀”的形式,模拟基层社区开展调解的过程,寻找化解纠纷的规律和方法,以期帮助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提升纠纷调处能力。

“这套课程,精准地解决了我们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课程把法官的裁判思维转化成调解员听得懂、能上手的工作流程和语言,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我们证据的关键在哪里,责任的边界在何处,当事人的矛盾点和利益共同点是什么。”宝山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周晓燕介绍。

“这确实是基层经常遇到的情景,希望这样的形式能为基层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引。”上海市人大代表钱彬说。

“这样的实训课程是‘抓前端、治未病’的有力探索。”洪波介绍,“我院巡回审判点设置已覆盖全区各街镇,并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调解指导’,把庭审变成‘法治课堂’,把‘纠纷化解’变成‘治理契机’。同时,加强与‘三所联动’机制、区域综治中心等协作,加强指导人民调解、依法开展司法确认等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积极建言献策

共商基层治理

调研座谈会上,郭伟清介绍了该院及辖区法院融入基层治理的基本情况,“我们以‘乔法官工作室’为主要载体和平台,坚持党建引领、上下联动、多元共治,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司法服务“四个一”助力基层治理精细化》获评上海市法治建设十佳优秀案例,《坚持“以案释法、以案促治”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建设》获评第六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十佳案例。

代表委员们对上海法院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的相关举措给予充分肯定,并结合履职经历以及调研感受积极建言,为人民法院工作提质增效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林晓镍对代表委员们长期以来关心、指导、监督、支持上海法院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重点介绍了上海法院融入基层治理的整体情况。

林晓镍表示,近年来,上海法院牢固树立多元共治的理念,坚持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治理模式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一方面,不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另一方面,持续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今年上海法院重点部署推进了“诉讼服务入驻综治中心全覆盖”和“巡回审判在各街镇全覆盖”两项工作,进一步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下一步,上海法院将进一步提高站位,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作为推动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拓宽联络渠道,丰富联络内容,为代表委员更好监督人民法院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代表委员点评

张  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

此次调研了上海法院的各项基层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举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未来,希望上海法院能立足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更多先进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人民法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在现有的基层治理举措基础上,研发更多智能化工具,赋能一线调解员和志愿者,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开展工作。另建议中院可以加强对争议较多、处理难度较大的案件的裁判规则总结,为基层法院提供宝贵经验。

邹彩玲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徐房物业有限公司物业管理部经理

物业服务是社会治理矛盾集中、纠纷高发的领域,作为从业人员,在此次活动中,我看到了上海法院系统主动下沉、融入基层治理的担当,以及司法实践方式方法的创新。贴合实际的案例课堂展示也使我对基层矛盾纠纷的调解技巧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人民法院今后能进一步推动司法调解力量向社区末梢深度延伸,与更多的街道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建立更常态化和制度化的联动机制,为高频发生的矛盾纠纷提供更标准化的指引。

洪  亮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至合律师事务所主任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多年的法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解决矛盾需要依靠群众路线、法治思维。此次我们围绕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议题,调研了基层巡回法庭、乔法官工作室,观摩了调解员实训课等,这些都是人民法院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建议今后更多的法官可以走进基层,通过深入一线学习,切实了解各类民生所需,从而更好地把案件办成精品。

了解更多:

《法治护航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专题调研关注这些→》

《全力打造南上海重要增长极,代表委员走进这家法院》

来源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办公室

文字:翟珺、杨一帆、王宇杰、陆奕越

摄影:夏佳超

责任编辑:王英鸽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