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一个罪犯、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平安一方百姓”,这行刻在四岔河监狱警营里的初心,不是冰冷标语,而是民警用行动践行的承诺。监狱“濯心突击队”遵循新时代“枫桥经验”,担当起化解狱内矛盾“金钥匙”的职责。近日,他们成功剥开一名中度焦虑罪犯的“面具”,用一封信的温度,完成了一场点亮新生的“心灵救赎”。
责任为“镜”:照见深藏隐忧

监狱邀请家属来监参与修复家庭关系(图文无关)
41岁的仲某,因诈骗罪获刑。他的同案犯,是妻子孙某。案发后,夫妻双双入狱,这段不堪的往事,成了他心头不敢触碰的伤疤。
初入监时,主管民警从副档中敏锐捕捉到“妻子系同案犯”这一信息。然而,每当谈话教育触及此事,仲某便眼神躲闪,以“记不清”“不知道”为由搪塞过去。
这份反常,在经验丰富的民警心中亮起了“红灯”。一套细致的管控措施随即启动。观察发现:他总独处角落,眼神空洞;夜深人静时,更常传来他压抑的抽泣。监控镜头、民警观察的情况汇总到心理评估,结果指向——仲某存在中度焦虑。即便心理矫治民警介入,他依然心扉紧锁。打开仲某“心锁”,成了突击队攻坚的目标。
亲情为“钥”:叩开冰封心门

监狱矛盾调处“六心”工作法
“要打开他的心,得先找到钥匙。”突击队将突破口锁定在家信上。在仲某写给父母的书信字里行间,队员们读出了他对妻子深藏心底却挥之不去的牵挂——“不知道她在那边好不好”。
策略就此调整。民警不再追问案情,而是拿着信,坐到他身边,从“家”聊起:“我知道你担心她,可你把话憋在心里,家里人知道了,不是更难受吗?”推心置腹的话语,让仲某紧绷的肩膀垮了下来。
第二天,他主动找到民警,道出了内心最深的担忧和恐惧:家境本就贫寒,孩子尚在读书,如今年迈父母如何支撑?妻子同样身陷囹圄,过得怎样?他怕这个家彻底散了。
突击队迅速行动,联系上仲某的父母。当家中安好、孩子无恙的消息传来,他掩面痛哭——这是压力的释放,更是信任的开始。
经验为 “锤”:共筑平安防线

监狱“法润.枫桥”一体化运行机制
转机,随着一封来自女子监狱的信件而至。信中,同在服刑的妻子倾诉着愧疚与艰难。
这一次,仲某再次主动找到民警,语气坚定:“警官,我想把自己技能培训的所得寄给她,让她知道,我们都要好好改造,等着回家。”这个请求,迅速得到监狱支持。当汇款成功的消息传来,仲某紧紧握住民警的手:“谢谢警官,在高墙里通过悔过和努力,让我觉得这个家还没散。”
如今的仲某,像换了个人,学习、改造都积极主动,还会开导其他罪犯:“警官让我明白,只要好好改造,就还有机会弥补。”
高墙之内,规则与温情并存,不知不觉照亮着一个个迷途者的新生之路。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法治最墙音】一个二维码,如何成为浪子回头的“法治导航”?
2、【法治最墙音】琢玉绣书修心性,守法循规塑新生
3、监狱迎来一群熟悉的面孔……
编辑:汤颖杰
供稿:四岔河监狱 王红旭
长
按
关
注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