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认知障碍这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重要课题,大宁路街道自2019年成为上海市首批试点单位以来,逐步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记忆守护生态圈”,让认知友好的理念深度融入社区肌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个街道是如何探索
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照护新路径的吧!

模式内核
“筛查—干预—支持”全链条闭环服务
“这个VR游戏真灵!一边逛虚拟公园,一边锻炼记忆力,像旅游一样轻松!”在大宁路街道“脑健康”关爱专场活动现场,76岁的陈阿婆戴着VR设备,在沉浸式场景中完成认知训练任务,过足了一把“科技瘾”。


今年,街道携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与护理部团队,将专业脑健康服务系统性嵌入社区,居民可体验无缝衔接的闭环服务:从依托专业量表的初阶筛查,到华山医院专家团队面对面诊断与指导,再到引入VR认知训练、数字化小程序等科技手段进行非药物干预,有效破解了老年人“就医难、怕麻烦”的痛点,实现了预防关口的前移。






体系支撑
“一个枢纽、三线联动、四大网格”
这一闭环服务的顺畅运行,根植于街道多年深耕的体系化建设,其核心为“一、三、四”模式。
一个枢纽:以“记忆家”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为核心基地,整合资源,实现筛查定点、干预固点、家庭支点为一体。
三线联动:有机串联认知友好机构、社区志愿团队、专业养老团队,已发展超过400名社区志愿者,形成专业与爱心兼备的社区守护力量。
四大支持网格:根据辖区特点,划分平广文化、延长暖心、灵石活力、江场科创四大综合网格,联动包括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上海银行等在内的35家友好单位,将支持网络延伸至银行、餐饮、便民服务等日常生活场景,打造“出门可及”的友好环境。




从“试点建设”到“常态温度”
后续,街道计划继续深化“医疗+社区”的融合模式,致力将认知障碍友好从一项专项工作,转变为渗透社区肌理的“温暖基础设施”。这个不断进化的“记忆守护生态圈”,正持续为社区长者的记忆健康保驾护航,稳稳托起幸福安稳的夕阳红。
编辑:叶苹
信息来源:大宁路街道采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