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闵行粮储文化展示馆凭借“粮储展馆里的节粮减损‘新’课堂”实践,成功入选上海市粮食节约减损典型案例,成为文化赋能节粮减损的鲜活样本。
老粮仓变身“新课堂”,这个粮仓有何特别之处?“新课堂”新在哪里? 闵行粮储文化展示馆是上海首家以“粮食储备”为主题的文化展示馆,由1976年建造的两个地下老粮库改建而成,于2024年10月12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展馆总面积450平方米,设置五谷为本、神州仓廪、当代粮仓的形制、当代粮食储备等八大主题展区,展陈形式兼具历史感与科技感,既陈列着解放初期以来的粮食流通票证、传统农耕用具等实物,让参观者触摸粮食产业的发展脉络;也通过场景复刻、技术演示等方式,直观呈现科技储粮的现代化成果,沉浸式感受当代储粮技术变革。 自开馆起,展馆成为多元群体的“粮储文化课堂”,先后挂牌闵行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职工文化体验基地,并成功入选上海市粮食局2025年全市推广典型案例及上海红途研学点,成为传播粮储文化、普及粮食安全知识、弘扬“爱粮节粮”理念的核心窗口。 踏入展厅,时光仿佛倒流。参观者既可以在粮食流通票证前回忆“凭票购粮”年代物资匮乏的岁月,直观体会“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也能在犁、镰刀、独轮车等农耕用具旁,感受祖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粮食,无声诉说着“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旅程,也让“节约粮食、减少损耗”的种子在参观者心中悄然扎根。 从古代“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储粮智慧到当代“科技储粮”的现代化变革;从智能温控系统到氮气气调高效灭杀害虫……讲解员通过图文展板、沙盘模型与影像资料,系统解读粮食储备中的“减损密码”,将每个展区变成生动的“节粮减损科普课”。 不仅如此,参观者也能从“旁观者”变为“节粮减损参与者”,在多元互动中践行理念。展馆设置“观方寸粮票 忆百年党史”“弘扬粮储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新时代粮储故事”等微课堂,通过粮票背后的历史,帮助大家理解粮食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联,感悟计划经济下粮食管控的重要性,引导大家主动将粮食“减损”意识融入日常。 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老粮库改造的空间创新到“微课堂+田间实践”的多元形式,从储粮历史中的减损智慧到现代技术的减损实践,闵行粮储文化展示馆以“可看、可学、可互动”的模式,将“节粮减损”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体验,在这里,“展馆传文化,小手牵大手”的实践,让节粮减损的美德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动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