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冠军,华东师大!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0-22 15:20:09

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全国冠军争夺赛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三毛寻踪队”夺得冠军。

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是目前中国唯一被政府认可和指导的专门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全国性赛事

本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以“数智赋能教学,中文联通世界”为主题,旨在拓宽国际中文教育的视野,激发研究生在多元场景中探索语言教学与使用的创新路径,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新挑战。大赛设置四大赛道:聚焦智能技术应用的“智慧中文”赛道、探索职业领域融合的“中文+”赛道、提升跨文化传播力的“故事中文”赛道,以及注重本土化创新的“海外本土”赛道。

别开生面的“孔夫子”开场白

大赛共吸引285所高校的3433名师生共组成854支队伍报名参赛,共有176支队伍获奖,其中70支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案例内容涵盖City Walk城市漫游、中国画“散点透视”教学法、教师自制生活Vlog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汉语教学与生活场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深度融合

经过小组赛的激烈比拼,各赛道的第一名入围冠军争夺赛,角逐冠军。评委将根据每⽀队伍的案例分析⽔平和现场答辩进行打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三毛寻踪队”在当日的冠军争夺赛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中文π次方”队荣获亚军,东北师范大学的“喜从天降队”荣获季军。华东师范大学选手黄景兰荣获“最佳风采”奖。

800多支队伍中决出前三

华东师范大学“三毛寻踪队”获得冠军

“三毛寻踪队”由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3名中国学生和2名留学生(来自古巴和越南)组成。他们的案例源于一次“未达预期”的教学实践。队长黄景兰在承担5名美国留学生的《高阶汉语II》教学工作时设计了参观三毛的创作者张乐平故居的文化体验活动,然而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兴致不高,作业反馈也未达预期。在她放宽作业主题后,学生以City Walk方式深入城市生活场景,与路人、咖啡馆店主、广场舞人群互动,并借助AI技术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跨文化视频作业,让黄景兰非常惊喜。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参观了解上海历史,但他们对静态展陈兴趣不高,反而更愿意将镜头对准街角的咖啡馆、广场舞、路人对话与城市气味。”来自越南的队员意欢在采访中回忆道。这样的教学预设让团队意识到文化教学不应是单向输出,而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逻辑与学习需求

选手们比赛中

意欢表示平时上课时也会碰到文化交流的细节问题,比赛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把这些思考系统化表达出来:“锻炼了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学设计背后的逻辑,以前更多关注课堂内容本身,现在学会了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去思考他们的体验和文化感受,每次修改和打磨都是在逼自己思考怎么样的教学才真正有效。”

“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引导学生以自己视角看中国,让国际中文教育对象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而不是被动的听众”,队员们表示,未来教学中会设计更多类似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用中文去表达去共情。

数智赋能教学,中文联通世界

四支队伍不仅要对抽到的案例进行分析,接受对方团队的提问,还要接受专家评委的“拷问”。提问紧扣大赛主题,“人工智能背景下结合案例谈谈国际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跟传统教师相比有何差别?”“AI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将在哪些地方发挥作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有无层次之分?”等问题高屋建瓴,宏观思辨,让参赛者感到“比赛不仅是展示成果的平台,更是一次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和碰撞”。

评委提问

“大赛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展现了青年学子拥抱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健表示华东师大将持续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深化转型,探索数智技术与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记者:崔松鸽
视频:许鹏 程颖
部分供稿:华东师大

初审:岳顺顺
复审:方雨斌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