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波与图文间织就海派乡村的魅力新画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跟随推荐官探访沪郊的好风物与好去处,听村书记讲述乡村振兴的初心故事,领略魔都农科人以大地为纸、以实践为笔的智慧耕耘。
走进位于浦东川沙新镇的七灶村,最先让人眼前一亮的,便是在上海茶艺圈内小有名气的“见与不见茶空间”。这间茶馆由七灶老街上一幢临河的百年老屋改建而来,融合了东方美学与现代设计艺术。

踏入茶空间,古朴的木质桌椅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温润气息,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与水墨画相得益彰,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来自各地的优质茶叶,还能参与艺术沙龙等活动。
“我们是合作伙伴,大家共同发展,相互引流。”“其实我蛮看好仙渡那片场地的,它那种树林很适合孩子们去开展这种野趣的探索。”一早,七灶村党总支书记朱庆华便和“见与不见茶空间”主理人谢葵相约碰面,探讨村里“仙渡·隐仙谷”林下经济项目与“见与不见茶空间”联动发展。

他们提到的“仙渡·隐仙谷”,是七灶村一片利用100多亩林地开发的仙侠古风露营基地。与普通的乡村露营基地不同,文化创意把“仙渡·隐仙谷”这片露营基地打造成仙侠江湖——风凌渡口、古桥竹楼、醒来明月、醉时清风。游客可以穿越时空,体验快意江湖。朱庆华希望两个走古风路线的农文旅项目携手共进,进一步带动七灶村文旅发展。
与“见与不见茶空间”隔七灶老街相望的是七灶村另一处文化“宝藏”——七灶美术馆。它并非规模宏大的公立美术馆,而是由村集体资产改造而成的乡村社区美术馆,诞生于田野,保持常年免费开放,成为乡村独特的公共艺术空间。“我们美术馆每季度有一个主题的展示,前段时间做过国画、油画,以及关于三星堆的一个画展。近期,配合国庆中秋双节,我们设置了月饼工具的展示,目前各类装置还在馆里展出。”朱庆华表示,探索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七灶村深思熟虑后选择的一条路径。

“在做这项工作之前,我们做了充分的调研,并请专业机构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朱庆华介绍道,村里引入了上海思尔恒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整村运营,盘活集体资产,打造了酒店、餐厅、咖啡店,为乡村文旅提供配套服务,并吸引企业总部落户乡村,为七灶村创造经济增量。值得一提的是,投资建设的石库门风格酒店——漫心府,仿佛把上海文旅地标“新天地”搬到了水稻田边。
“这里原来是一个闲置破旧的小厂房,我们拆了重建,然后又引进了‘漫心府’这样的一个品牌。同时,借助环迪士尼的地理位置优势,打造藏在乡村里的酒店,为市民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一个机会。”上海思尔恒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弟介绍道。

如今,七灶村的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游客数量也不断增长。村民老张利用自家宅子在七灶老街上开了一家轻食小店,服务来七灶村游玩的市民。“平时会销售馄饨、塌饼、面条,还有玉米、鸡蛋,周末游客比较多,生意还可以!”老张笑着说。
平日不冷清,周末很热闹。作为城里人的“见与不见茶空间”主理人谢葵也非常享受七灶村的环境和氛围。“你看它街道的设计,道路的规划,河道的景观,整体的设计非常有美感。不仅如此,村里的稻田也非常淳朴,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走进其中,亲近乡野。”谢葵如是说。
在朱庆华看来,七灶村乡村振兴选择发展文化产业这条路走对了,“通过乡村振兴,我们村集体经济,包括老百姓的收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增加。”
如果天气晴好,您不妨坐在茶空间临河的位子,听微风拂过百年皂角树枝叶发出的沙沙声,伴着茶香观看河水静流,感受乡村振兴的美好。
文:俞承璋 刘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