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平教授带领团队进行高性能复合材料基体树脂性能测试 上海高校在“AI+材料”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华东理工大学林嘉平教授、高梁副教授团队深耕十余年,构建起包含260 万条高分子结构性能数据、140 万条化学反应数据的百万级数据库,打造出国内首个高分子专业AI大模型——AI plus Polymers研发平台。“高分子材料结构复杂,例如,对于高性能树脂而言,传统试错法很难兼顾‘耐热、力学、加工’三大性能,而AI能挖掘出人类看不见的构效关系。”团队介绍,依托该平台设计的耐高温聚硅炔酰亚胺树脂,加工性能和耐热性能优于传统聚酰亚胺,已通过航空航天装备应用验证;上海塑料研究所则借助所建立的AI平台筛选出的新型聚酰亚胺,耐热、力学性能均超国外同类产品,可用于航空发动机壳体制造。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服务航天一院703所、上海华谊树脂、库贝化学等68家企业与科研单位。“以前我们用廉价单体组合新结构,要做上百次实验,现在 AI 能直接预测性能,筛选效率提升10倍以上。”上海塑料研究所研发人员坦言,AI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更让“用低成本原料做出高性能材料”从不可能变为可能。上海交大团队则在跨领域融合中找到新突破。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AIMS-Lab),主要从事微纳材料的第一性原理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开发了面向材料、生物、工业三大方向的AI系统:AlphaMat模型用于锂电池电极、钙钛矿光伏等旧材料改造和新材料设计,与长沙壹钠光电合作提升光伏转化率(当前行业平均转化率仅20%多);AlphaBio模型聚焦酶制剂改造、蛋白类、多肽产品设计,为亚精氨、Omega-3等保健品的生物合成优化催化酶。团队发言人韩彦强表示:团队研发的ManuDrive工业控制系统,能通过秒级调控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值等参数,让整个培养环节无需人工干预,实时迭代优化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这相当于给生产线装了‘智能大脑’,不断提升生产水平,还能预测未来10-20小时的生产状态,提前规避风险,降低生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