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守护一名由其他科室病房转入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该患者在其他科室卧床期间突发危情,经紧急溶栓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接受后续高级生命支持。在重症医学科期间,团队通过精细化抗凝管理、多学科协作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及全程化并发症预防,使患者转危为安,现已顺利转回普通病房。
该患者在其他科室住院卧床期间突发胸闷、气急、氧饱和度下降,由于患者既往有肺恶性肿瘤病史,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紧急行CTA后,发现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多发肺栓塞,立即请求心血管内科会诊,紧急行溶栓治疗后,为进行持续生命支持与专业监护,转入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内精准治疗与全方位监护方案立即启动:
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
溶栓后,为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及蔓延,同时规避出血风险,重症医学科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了精准的肝素抗凝治疗方案。通过严密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护士团队精细调整肝素泵入速度,确保抗凝治疗落在“安全有效窗口”,在防治血栓与防范出血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多学科协作完成滤器置入:
鉴于患者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单纯抗凝不足以保证长期安全。重症医学科立即联系介入科联合会诊,并迅速达成共识: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全程生命保障与监护下,患者被安全转运至介入手术室,手术顺利完成,为患者建立起一道预防致命性栓塞的“生命防线”。
系统化并发症预防与监护: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制定了详尽的监护计划,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
出血风险的“鹰眼”监测: 溶栓及抗凝治疗期间,护士每小时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牙龈、皮肤黏膜及穿刺点有无渗血,密切观察尿液颜色,警惕隐匿性出血,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
血栓复发的动态评估: 除抗凝治疗外,团队每日运用血栓风险评估量表(Caprini评分)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并密切监测其双下肢的周径、皮温、颜色及血运情况,确保不遗漏任何血栓再发的迹象。
全面生命支持与基础护理: 持续监测呼吸、循环功能,保障氧合;严格执行镇痛镇静策略,减少患者耗氧;同时加强气道管理、皮肤护理和被动活动,有效预防了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及肌肉萎缩等重症医学科常见并发症。
此次成功救治,充分体现了重症医学科在承接急危重患者后,所发挥的 “治疗决策精细化、生命监护连续化、并发症预防前瞻化” 的核心平台作用。通过为患者提供一环扣一环的紧密治疗与守护,最终帮助患者闯过难关。
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图文|重症医学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