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不得的游戏、放不下的短视频、还有不得不熬的加班夜,明知熬夜伤身,但总有或这或那的原因,让我们对深夜时光“恋恋不舍”。“报复性熬夜”一时爽,第二天身体警报狂作响,诸如疲惫、口苦、心慌接踵而至。

如果我已经熬夜了,还来得及补救吗?

并不是完全没办法,这份中医熬夜补救指南可以来帮你!
Part.01
中医拆解:
熬夜如何“掏空”身体?
中医认为,夜晚11点到凌晨1点对应的是十二时辰的子时,是胆经当令的时段,属“阴中之阴”,是一天之中阴气最盛的时候,也是“一阳生”之阳气初升的时候,人体需要顺应自然规律进入深度睡眠,以保证胆汁的贮藏、排泄和胆主决断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如子时不寐,胆气不利,气机上逆,胆汁上溢,则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肝胆气虚或心胆气虚,则出现惊悸、胆怯等精神情志异常的改变。
熬夜不仅仅是少睡了几个小时,从中医角度看来,那是在一步步燃烧身体的“本钱”。

第一步:耗干“物质基础”(阴血)
夜晚归属于阴,此时乃是身体滋养阴血以及修复形体极为宝贵的时段。而熬夜便等于将这场内部滋养修复节奏给强行打乱了,导致肝血不藏、心血失养。因此,当熬夜后,皮肤就会变得干涩,甚至头晕、眼花、心悸、不寐的症状。
第二步:点燃“虚浮之火”(阴虚火旺)
阴虚无以制阳,则产生虚热,可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咽干、颧红、脉细数。
第三步:榨干“精神能量”(心神)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见精神恍惚、心悸等症状。
第四步:瓦解“动力系统”(阴损及阳)
长期熬夜,阴精耗伤,阳气无以生化,或阴血亏虚,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致阴损及阳。最终生命的根本动力——阳气也会被拖垮。这时,真正的疲惫来了:畏寒怕冷、食欲不振、免疫力断崖式下跌,彻底从“掏空”走向“元气大伤”。
所以,每次熬夜并非仅仅只是晚睡这么简单,而实际上是一场从量变到质变、从形体到精神的系统性损耗过程。
Part.02
熬夜后补救:
如何快速“找回自己”
若已熬夜,需多管齐下:食疗、穴位按摩与运动结合、调整睡眠节律快速恢复自己:
1) 食疗补养:可推荐尝试百合西洋参茶,具体配比为百合10g以及西洋参5g,将这些材料煮水代茶饮,能补气养阴,清心安神,改善气短乏力、口干舌燥的症状。

2) 穴位急救:按揉太冲穴(位于足背1、2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之处),对其进行按揉操作持续3分钟,能够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按揉内关穴(前臂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2分钟,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按揉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3分钟,发挥疏肝利胆的功效。

3) 运动养生:练习八段锦。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式,能够促进全身气血顺畅运行;“五劳七伤往后瞧”式,可改善头晕、失眠情况;“摇头摆尾去心火”式,能调济心肾,进而改善睡眠质量。晨起练习12分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4) 顺四时调整睡眠节律:春夏季节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以顺天地自然规律,快速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Part.03
打败失眠:
日常易操作的助眠方案
1
人体的天然“安神开关”
①神门穴(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安神定志的核心穴位。用拇指指尖轻轻按揉,感到轻微酸胀即可,左右手各2-3分钟。
②涌泉穴(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凹陷处):引火归元的要穴。睡前用拇指指腹持续按压2-3分钟,帮助入眠。
2
厨房里的“安神方”
①心脾两虚型: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可伴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
推荐:茯苓山药莲子粥。茯苓25g,山药50g,莲子25g,猪瘦肉末50g,粳米200g,上述食材洗净,加水1500ml,文火煮成稀粥食用。
②阴虚火旺型:表现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可伴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
推荐:人参炖乌骨鸡。乌骨鸡1只、人参50g,料酒、食盐、葱、姜及胡椒粉适量,做菜肴食用。
③肝火扰心型: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不寐,可伴有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大便秘结。
推荐:玫瑰花菊花茶。泡茶饮用。
3
重塑睡眠的“节律”
①坚持热水泡脚:水温约40℃,泡至身体微微出汗,能加速血液循环,放松身心,也有助于安稳心神。
②尝试“还阳卧”睡姿:具体做法是身体呈自然平躺状态,髋关节要放松,两脚心相互靠拢相对,同时让双腿尽可能向外展开。这样的姿势能够很好地放松肝肾经络,对于改善睡眠质量是有帮助的。
③摒弃不良习惯:比如睡前不建议长时间玩手机,电脑游戏等等,也不要过晚进行过于激烈的健身运动,比如跑步,足球。深夜来临,要给自己心神营造一个平静的环境,会更有助于入睡。




健康之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当下这一刻起,珍视每一个夜晚,希望我们能够夜夜安然入睡,日日充满活力!
作者:鲍旭霞 指导专家:侯风刚
点击“阅读原文” 靠什么降低“痴呆”风险?你想不到的健脑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