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普法 | 检校联动,“食”刻守护“药”你安全

转自:上海检察 2025-10-23 14:58:40

来源 | 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

朋友圈“7天瘦10斤”的减肥糖果、直播间“能调节身体功能”的深海鱼油、微信群“考研党专属,提升记忆力”的神秘胶囊,这些看似精准戳中我们需求的“好物”,可能就藏着特殊食品的消费陷阱!

网红保健品 别乱冲

近日,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第三检察部青年干警邵婧,在“2025年上海市特殊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暨浦东新区食品安全示范引领建设主题活动”中,以“网红保健品别乱冲!大学生必懂的保健食品‘避坑’指南”为主题,用真实案例、法律解读和实用技巧,在上海海洋大学为现场近250余名政企学研代表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法治宣讲。

“保健食品虽属于食品范畴,但有严格的‘身份标识。购买时必须认准‘蓝帽子标志,这是保健食品的专业认证标志,同时标签上一定要标注‘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功效成分、适宜人群等信息也得和注册备案内容完全一致,商家可不能随便夸大宣传!”

邵婧分享了两起真实案例,拆解校园中的网红“保健品坑”,并结合办案经验,送给大学生“三招”指南:

第一招

看标志、查官网,辨明真假

买保健食品前,先仔细检查包装是否有“蓝帽子”标志和国家批准文号!打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输入文号查询产品是否真实存在、批准的功效有哪些。如果查不到,或者宣称功效与官网不一致,那肯定是假货,果断远离!

第二招

辨宣传、破焦虑,拒绝“速成”

考研焦虑想“补脑”、身材焦虑想“瘦身”、熬夜焦虑想“补身体”,这些正是商家的“营销点”!

“快速见效”“无副作用”的宣传大多是夸大其词,健康没有“速成法”,学习也没有“捷径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才是最科学、最靠谱的方式!

第三招

敢维权、留证据,守护权益

“万一踩坑了,别自认倒霉!” 保存好购物凭证、聊天记录、产品包装及剩余样品,这些都是维权关键;若服用后出现身体不适,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保留病历、检测报告等医疗记录。

看标志

辨宣传

敢维权

特殊食品的法治边界,既是对经营者的约束,更是对我们消费者的保护。希望同学们不仅自己能远离保健品陷阱,还能成为校园里特殊食品安全的“宣传员”“监督员”。如果发现校园及周边有特殊食品乱象,欢迎联系检察机关,也可以找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我们一起携手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以前看网红保健品还会心动,现在知道背后有这么多风险,以后一定会理性判断,还会提醒身边人一起注意!

这场宣讲,让同学们既学到了保健食品“避坑”知识,又增强了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