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壁炉旁与文学巨匠“隔空对谈”,这幢百年老建筑“重焕新生”!

转自:上海黄浦 2025-10-23 15:08:20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岁月更替,物是人非,老建筑留守原地,代表时光讲述过往,让老建筑可阅读是做好城市文脉保护和传承的关键。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单位,永业集团旗下的上海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黄浦乃至全市很多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思南公馆到外滩3号有利大楼等,都凝聚着美达的独具匠心、精益求精。

百年建筑,续写文学与上海绵长故事

这个10月,经过美达的修缮,“巴金图书馆”焕然一新后迎客了。“纪念巴金逝世二十周年”系列活动的举办,让这个百年建筑“活”了起来。

巴金图书馆,位于虹口区,它的前身是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因年代久远,建筑曾面临清水墙风化、木楼梯腐损、原始门窗缺失等问题,仿佛文学手稿上蒙尘的字迹,亟待细心拂拭。

作为深耕历史建筑修缮的专业团队,美达带着“最小干预、最大保护”的原则进场 —— “我们没有用现代工艺‘覆盖’历史,而是用传统技艺‘复原’记忆”。

在清水墙修缮上,工人师傅手持扁钢凿轻敲慢凿,剔除 20—30mm 深的旧灰缝,再用规格、色泽一致的老砖抽砌补砌,连外立面特色造型线条都定制同纹砖块复原,最后用传统平色工艺调和颜料、石灰,让墙面肌理与百年前别无二致;

木构件复原上,腐朽的木楼梯被逐段检测,能用的构件保留并做防腐防虫处理,缺失的部分则参照历史照片仿制,连木纹走向都力求贴合原风貌;

细节守护上,室内壁炉、天花线条等特色装饰,或者按现存原型复刻,或者用1:1 翻模技术复原,就像细心整理先生的手稿,不放过任何一处承载记忆的细节。

“修旧如旧”从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像巴金先生对待文字那样——真诚、细致,尊重每一段历史的痕迹。

走进图书馆与巴金“对话”

如今走进巴金图书馆,修缮后的建筑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适配了现代文化活动的需求。10 月中旬,“纪念巴金逝世二十周年” 系列活动正让这里成为文学爱好者的聚集地:

在复原的木格栅木地板展厅里,先生的《家》《春》《秋》手稿复印件静静陈列,阳光透过美达定制的单层Low-E玻璃木窗(兼顾风貌与节能)洒进来,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生的文字对话。

修缮后的南侧外廊(曾被封堵,如今恢复原始拱券形制)成为露天讲堂,学者们在这里讲述巴金与上海的渊源,青砖墙面与先生的文学理念相映成趣;在修复的壁炉旁,读者围坐分享《随想录》的读后感,温暖的空间氛围,恰如先生笔下“人间最美的是真诚”。

这些活动能顺利开展,离不开修缮时的“前瞻性”—— 美达在加固结构、增设机电设备时,特意预留了展览照明、声学处理的空间,让历史建筑既能 “留住过去”,也能 “拥抱现在”。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巴金先生的这句话,恰是美达修缮这座图书馆的初心。“我们不只是修复一栋建筑的砖瓦木石,更是守护一处能让文学精神延续的空间。”团队负责人黄繁如实说道,如同巴金先生用文字温暖几代人一样,美达正用精湛的工艺让历史建筑继续“说话”,让更多人在触摸老建筑肌理时,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