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的基石,更是示范区改革的 “试验田”。近年来,示范区在跨域信用合作建设领域大胆探路、先行示范,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共绘一幅“标准蓝图”
为有效推进示范区公共信用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打造具有示范区特色的跨区域公共信用体系,示范区执委会联合两省一市社会信用管理部门共同印发了《示范区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实施意见》【点击回看一图读懂 示范区出台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实施意见】。文件印发后,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吴江、嘉善社会信用管理部门迅速行动,推动中介领域企业公共信用评价结果跨区域互认,比如,公共信用评价良好以上的嘉善能源评估机构“免检”入驻吴江中介超市,推进示范区中介机构跨省域信用互认互通实现零的突破。

此外,示范区还通过政务联通实现信用报告互认。依托示范区公共信用综合管理平台,联通两区一县政务系统,以跨域共享数据为基础生成企业公共信用报告,该报告在两区一县范围内实现互认互信。目前,平台已为1700余家次企业提供报告查询服务,为1000余家企业出具信用报告。
共织一张“治理网络”
示范区发布全国首个跨域“双随机”监管标准,围绕绿色认证、食品生产等十大监管领域制定2025年联合监管计划,并出台涵盖25项违法行为的“免罚轻罚”清单。在示范区内,两区一县市场监管部门以信用为基础,加快健全新型监管机制,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时,从计划制定、检查实施、检查结果审核公示,到闭环处置、材料归档、监管后服务及投诉申诉处理等全流程,均有标准程序可依,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检查、过度检查。同时,两区一县统一梳理检查事项、检查点位与处置要求,形成示范区统一的联合检查标准,完善信用信息标准、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全面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有效提升经营主体的诚信意识和合规水平。
推进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一体化,两区一县知识产权部门联合发布重点知识产权保护名录,加强信用惩戒,实现“一处违法、三地受限”。
共同释放惠民“新红利”
信用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示范区聚焦企业融资、民生服务等场景,推动信用成果从“制度层面”走向“应用层面”。
在助企融资领域,搭建“E企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易贷”服务平台,整合两区一县企业信用数据,为银行提供精准画像,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跨域融资贵”问题。截至目前,“E企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易贷”服务平台共有注册企业2804家,上线185款信贷产品;共授信企业1328家,授信总额达73.37亿元。

在民生服务领域,聚焦群众就医痛点,示范区不断推进跨区域“信用+医疗”数字化应用服务场景【点击回看示范区打造跨区域“信用+医疗”数字化应用服务场景】。该场景依托示范区公共信用综合管理平台,通过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贯通居民相关数据跨省域查询接口,在居民授权的情况下,实现上海市随申办APP查询苏州吴江和浙江嘉善居民医保参保、社保参保及公积金缴纳信息,形成有力的跨省域数据共享交换支撑体系。

通过“信用+医疗”数字化产品,吴江、嘉善医保参保人可到青浦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免备案签约并享受“先医后付”服务。
来源:长三角示范声
编辑: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