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编者按
执行路上,法治铿锵前行。
为让生效判决落地有声,成为“真金白银”的过程更可感可触,即日起推出“执行札记”专栏,邀请一线执行法官讲述办案故事,分享破解执行难题的智慧与坚守。在这里,你将看到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的初心在一次次查人找物、一场场执行攻坚中淬炼成金。
让我们共同见证法院执行人如何以脚步丈量责任,用担当兑现承诺,奋力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八十万?一分也不给她!”74岁的老王坐在我对面,头发早已花白,但语气却不容置疑。
“我刚做完大手术,这笔折价款是我的心结,也是我最后的指望。”另一边,将近70岁的孙阿姨,哭诉着自己的无奈,我递上一张纸巾,很快就被她的泪水打湿了。“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希望法官能帮帮我。”
凭借多年办理执行案件的经验,我认为这起执行案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矛盾,二位老人历经多年“对峙”,早已势同水火,为案件上了一把无形枷锁——它锈蚀了亲情,充满了对抗,让执行进退维谷。
而我,不断思考着如何解开这把“无形锁”。
白首夫妻离婚起风波
近20年前,当时48岁的孙阿姨与54岁的老王在一场相亲活动中相识相恋,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然而,由于性格与生活理念的差异,两人间的矛盾如同休眠的火山,在日积月累的争吵与埋怨中轰然爆发,最终将往昔的情分消磨殆尽。
2021年,孙阿姨与老王在青浦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判决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购买的房子归老王所有,而老王需支付孙阿姨折价款八十万元。判决生效后,老王立刻将房屋换了新锁,却一直对欠付孙阿姨的八十万元置之不理。
2022年,孙阿姨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法院依法冻结了老王名下的银行账户,经过调查发现,老王已经退休,账户内余额及退休金根本无法覆盖八十万的折价款。法官在穷尽调查措施后发现,除了判决中归属于老王的房产外,再无其他可供执行财产。因考虑到老王年龄较大且独自居住生活,这套房子是其唯一住房,当时暂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2024年10月,由于工作调整,案子移交到了我手中。几日后,我第一次见到了孙阿姨和老王,接待室里争吵声不绝于耳,从婚姻琐事到情感破裂的缘由,矛盾愈积愈深。这一次的会见两人不欢而散。
我合上厚厚的卷宗,上面记录的不仅是财产之争,更是两位再婚老人十几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
“这房是我变卖了婚前旧居所买,她不仅‘图财’,还花光我的积蓄。八十万?我就是不给!”老王近乎偏执的态度,筑起一把对抗执行的铁锁。
“这房子虽然是你用婚前房产的售卖款置换购买,但在婚姻存续期间房屋的贷款是你和孙阿姨共同偿还的,而且当初离婚时两人约定房子是双方共同共有……”我把这些判决书上都写明白的道理,再次摊开来、揉碎了讲给老王听,可倔脾气的老王拂了拂手,终断了我的话。

两边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矛盾激烈,积怨已深。强制执行,如海上行舟,风高浪急,稍有不慎,便船沉舟覆。
判决书已然生效,执行是兑现胜诉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难题”必须要解。
但又该如何破局?我试图寻找最优解。
“形同陌路”的父子
“我记得,老王多年前曾签过一份老房的购买合同,这个房子是财产、可以执行。”根据孙阿姨提供的线索,我立即前往老房所在地,但经过调查,那破败的老房破败不堪,无法居住,而且连最基本的房屋产权证书都没有,根本无法处置变现。
正一筹莫展,孙阿姨提到老王也许会听他儿子小王的话。“但小王还曾与老王对簿公堂,估计也很难劝动老王。”孙阿姨口中与老王“形同陌路”的儿子,能成为破局关键吗?
再一次敲开老王的家门,屋子里没开灯黑漆漆的,有一股淡淡的霉味。
“你们打听他做什么?我早就和他断绝了往来。”当说起儿子,老王讳莫如深,说是和儿子早就没了联系,将我推出门外。
为了能联系到小王,我查阅了当年父子俩的诉讼案卷,终于找到了小王的联系方式。
“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小王接到电话,颇为意外。原来,小王自一开始就极力反对父亲的这场婚姻,父亲为了结婚卖掉了曾经的老房,两人因此还闹上了法庭。
多年来,老王的婚姻摇摇欲坠、风波不断,小王也觉得疲惫不堪。现在,小王更是连父亲的电话也没有。“何况我现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哪有闲钱还他的债?”
我想,小王极有可能就是案件恢复执行的“关键”,一直独居的老王其实也渴望家人的关心与陪伴。
“这些年,诉讼、执行,一桩桩一件件事消耗着你父亲,他年纪越来越大了,这些麻烦事总要解决的。”看着他冷冰冰的态度,我继续劝他:“你父亲现在身体状况也很差,一个人生活显得冷清。有时他还会犯糊涂,说话逻辑混乱,神情恍惚。有空,你还是去看看他。”
虽然小王嘴上“满不在乎”,但他还是去看望了父亲。
几天后,他给我打来了电话:“我看他日渐消瘦,心里也不是滋味。”小王担忧老王的身体,带他去医院做检查,除了基础疾病,老王被确诊了阿尔兹海默症。“我尽量劝劝他。”
这层坚硬的冰壳,似有消融之迹。
案件陷入“僵局”
在穷尽财产调查措施后,老王再无其他财产,仅有名下唯一住房可供执行。而一直没能拿到折价款的孙阿姨,也日渐憔悴,一句“愿生前能见到此案了结。”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头。
于是,在经合议庭讨论后,法院决定启动司法拍卖程序。
可是两次拍卖均以流拍告终,房子无人问津,执行再次陷入僵局。
得知结果后,孙阿姨愿意以最后一次流拍价128万元抵偿老王欠付的房屋折价款,愿意补足近五十万元的差价款后,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而老王,则需搬离该房屋。
很快,小王来到法院。
“我父亲年纪这么大了,身边也没人照顾,这套房子是他唯一的住房,他搬出去后要如何生活?”小王眉头皱成一团,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我了解你父亲的情况,考虑到他独居且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我想目前比较好的方案是让孙阿姨同意老王居住在原来的房屋,老王按照市价付租给孙阿姨。”
孙阿姨同意了这个方案,可小王这头却顾虑重重。“我实在是不愿意父亲再因这个房子产生纠葛。”他提出一个替代方案——由自己负责安置好老王,但作为条件,孙阿姨除了补上房屋的差价款,还要再拿出一笔安置费来安顿老王的晚年。
这个方案,孙阿姨直言难以接受,她坚决不再让步。
案件再次陷入拉锯。
这个方案“都满意”
为彻底化解这起“骨头案”,我提议召开专业法官会议商量“出路”。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孙阿姨身患癌症急需钱款,老王又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小王现在愿意代理父亲解决案件。应当及时趁热打铁将矛盾尽快平息。
“原来老王的偏执,有时的胡言乱语,竟然是患了病。”我把老王的近况告诉了孙阿姨,她也“心软”了,“毕竟夫妻一场。”孙阿姨在补足房屋差价款之外,愿意再拿些钱来帮助老王。
小王也退了一步,表示愿意承担起儿子的责任,好好善待老王,让老王安度晚年。

站在被腾退的房屋前,小王感慨万千,把房屋钥匙交到了我手中,对我说道:“谢谢你,我把我爸接到我家里了,他现在各方面都比较习惯。这么多年他执着于恨意,过不好眼下的日子,现在他不再去想过去的事,终于放下了。”
“谢谢你配合我们的工作,以后还要多关心下他的身心健康。”我不忘叮嘱小王。
多年恩怨终于在此时化为句点,我也倍感欣慰。
“有空可以换一把新的锁,”我笑着把钥匙郑重地递到孙阿姨的手中,“迎接你的是崭新的生活。”
孙阿姨攥紧了钥匙,红了眼圈,向我说道:“谢谢法院为我做了这么多!这么多年,我也终于能松口气了。”
案子圆满地划上句号,那把缠住所有人多年的“无形锁”终于解开。
定分不易,止争尤难。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环,我时常谨记,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既要站在申请执行人的角度,体会他们想要兑现胜诉权益的迫切心情,也要站在执行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穷尽一切合法、合理、合情有效手段,寻找最优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执行干警

陈蔚源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
本期作者

崔缤予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政治部司法行政人员

来源丨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执行局
文字:陈蔚源、崔缤予
漫画:崔缤予
责任编辑:蒋梦娴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