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犯困、思维慢,甚至蹲下站起就眼前发黑?这些“小毛病”可能是血液黏稠的警报!晨起头晕、精神萎靡、思维迟钝、蹲位气喘、阵发性视力模糊,出现3个信号就该查了!黏稠的血液不仅拖慢全身供氧,更可能悄悄攒出血栓、心梗等。

图片来源:千图网
血液黏稠度高的诱因
1.食用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
比如肥肉、油炸食品及过量烹饪用油,这些脂肪来不及被身体吸收,会导致身体内血液黏稠度增加。
2.食用含有大量糖分的食物
比如烘焙产品和果汁饮料等,这些糖分也会聚集到血液中,导致血液黏稠度的增加。
3.压力过大或缺乏运动时
运动不足会导致脂肪无法及时代谢,血糖、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压力过大则会升高皮质醇,抑制脂类代谢,进一步加重血液黏稠。
4.抽烟饮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酒精会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双重作用下加速血液变黏。
5.身体脱水时
大量出汗(如剧烈运动后)或发烧导致体液流失,血液水分减少,溶质浓度升高,黏稠度随之增加。
5个改善血稠的方法
1.多喝水:平衡血液黏稠度
最佳时间:晨起空腹、三餐前一个小时及睡前进行补水(避免睡前立即大量饮水影响睡眠)。
2.多吃可调节血液状态的食物
推荐食物: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维生素C有助降血脂,粗纤维能起到阻止胆固醇吸收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
3.少吃动物内脏:减少脂肪摄入
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会加重血液黏稠度。
4.经常锻炼:促进脂代谢
爬山、散步等有氧运动,都可以促进脂代谢。另外,运动还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
5.戒烟限酒:防止意外发生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
编辑:邱彩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