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新华医院 > 文章详情

换季时期流感高发,如何为宝宝呼吸道健康护航?

转自:上海新华医院 2025-10-24 18:04:14

秋意渐浓,早晚温差大,又到了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呼吸道防御能力较弱,更容易被各种病毒和细菌“盯上”。如果您留意就会发现,医院里,孩子们因为发烧、咳嗽、气喘来看病,跑得最勤的就是呼吸科。这背后的“罪魁祸首”,正是各式各样的呼吸道感染。

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常见的七种呼吸道病原体,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和防范。

(提示:以下文中出现的药物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哦)

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特点

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之一,尤其对6个月以下宝宝威胁大。在温带地区,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高发期多在冬春两季。

传播

主要通过飞沫、密切接触以及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潜伏期通常2–8天;传染期多为1–2周,如果宝宝是早产儿或是免疫低下,可再延长。

症状

该病通常从上呼吸道感染开始,可能逐渐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患儿会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加快、吸气时胸口凹陷,以及喂养困难。尤其要提醒的是,早产儿、有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疾病或严重免疫缺陷的儿童,感染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

治疗

以支持疗法为主(如氧疗、液体管理)。通常不推荐广泛使用利巴韦林;但若是重症,或者免疫缺陷的宝宝,则需要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

预防

现有的预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单克隆抗体(如尼塞韦单抗),孕妇在孕晚期接种疫苗也能为宝宝提供保护。

  • 给宝宝直接保护:可以为宝宝注射一剂尼塞韦单抗,可在病毒高发季节前注射,有效降低感染住院风险。

  • 妈妈接种,宝宝受益:孕妇在孕晚期接种RSV疫苗(如Abrysvo),可以让宝宝一出生就自带“防护罩”,获得保护。

  • 高危婴儿适用帕利珠单抗,需在整个流行季中每月用药一次。特定的、8–19月龄的高危宝宝可在医生的指导建议下使用nirsevimab。

2、鼻病毒(Rhinovirus)

特点

普通感冒的“头号元凶”,型别多、传播广。四季可发,春秋季更易高发。

传播

潜伏期1–3天。更易在学龄儿童群体中传播。病毒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进行传播。如果我们用沾了病毒的手去揉鼻子、擦眼睛,就很可能把病毒“接种”到自己身上,从而引发感染。

症状

其临床表现多样,既可引发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咽炎及鼻-鼻窦炎,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婴幼儿群体中,该病毒可能导致喘鸣和毛细支气管炎。此外,它也是触发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

预防与治疗

目前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例如补液、退热和清洁鼻腔;此外尚无获批疫苗。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多通风,并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和眼睛。

3、流感病毒(Influenza A/B/C)

特点

传染性强,儿童发病率高,冬季高发。

传播

潜伏期1–4天;发病前1天至病后5–7天具传染性,幼儿的传染期更长。

症状

通常起病急,会突然出现高烧,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肌肉酸痛和乏力。需要警惕的是,病情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或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

奥司他韦是儿童流感的一线治疗药物,适用于14天龄及以上的婴幼儿。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开始服用,效果最为理想。但如果孩子病情严重或已住院,即使超过了48小时,也仍然建议使用。

预防

预防的核心措施是接种每年更新的季节性疫苗。建议所有≥6月龄的儿童每年接种。对于6月龄至8岁的儿童,若为首次接种,则需接种2剂;相关单位会每年更新关于当季疫苗株和接种时机的建议。

4. 人副流感病毒(HPIV 1–4型)

特点

全年都可能传播,但不同的型别有各自的主要流行季节。例如,HPIV-1型感染在秋季更为常见。

症状

感染后,可从普通感冒发展到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它最典型的表现是引发喉炎/哮吼,患儿会出现像小狗叫一样的咳嗽声、吸气时喉咙发出鸣响以及声音嘶哑。此外,这种病毒也可能导致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治疗与预防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及获批疫苗。治疗上主要采取对症支持与气道管理。对于出现中重度哮吼的患儿,应依据指南规范处理,包括使用雾化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措施。

5.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特点

主要影响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的病原体,其流行具有周期性。通过飞沫与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通常为1-3周。

症状

感染后,病情轻重不一,可从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到出现持续性剧烈干咳和肺炎。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可能引起皮疹、黏膜炎、神经系统症状或溶血等肺外表现。

治疗

在治疗上,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是儿童的首选。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6.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特点

是儿童细菌性肺炎、脓毒症、脑膜炎及中耳炎主要病原。

治疗

一般首选阿莫西林。而对于重症患者,则需要根据当地的耐药情况,选择更复杂的联合用药方案。

预防

预防此类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目前主要常规接种PCV15或PCV20疫苗,共需接种4剂,分别在2、4、6月和12-15月龄时完成。如果孩子在2-5岁期间未按程序接种完,应及时补种;对于有高危基础疾病的孩子,可能还需要追加接种以提供更充分的保护。

7. 腺病毒(Adenovirus)

特点

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或者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经消化道感染人体。更易在集体单位中爆发。

症状

可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发展为肺炎、咽结膜热,也可引起胃肠炎、出血性膀胱炎等。重症病例多见于婴幼儿或免疫低下人群。

诊断

以多重PCR为主要方法,在暴发或重症情况下可进一步进行病毒分型与流行病学调查。治疗上一般以支持治疗为主,特定重症或免疫缺陷患者可个体化试用利巴韦林、静注免疫球蛋白等药物,但目前相关证据有限。

预防

感染控制至关重要,需落实接触与飞沫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和环境消毒。

医生提示

  • 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复杂,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

  • 疫苗接种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请按时为孩子接种相关疫苗。

  • 日常防护不可少: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避免带病上学,增强孩子免疫力。

希望通过这篇科普,能让家长们对这些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有更清晰的认识,在秋季高发季中做好防护,让孩子远离疾病,健康成长!

来源:儿呼吸内科

门诊预约请点击链接:儿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