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以“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为指引,秉持“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育人理念,站在“大科学教育”的视角,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聚力聚智打造“没有围墙”的科学创新教育,构建“1+1+X”工作格局,打造“一体两翼三层”课程体系,在环境氛围的精心营造、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合理建设、多样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科技竞赛的积极组织等多个方面深耕学习空间的探究与实践。
为响应上海市教委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相关要求,佘外实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导原则,对学习空间和资源环境进行了优化,持续营造全要素科创育人环境,建构科学场所场景。




“山脚下的快乐农场”和“森系馆”这两处空间是学校“森系”农耕跨学科学习的核心场所,定期开展的科学探究和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认识农作物、探究植物生长周期、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实现了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的探索和实践。两处空间具备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等显著特点,有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有助于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学习,进一步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良好成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佘外实验学校位于佘山脚下,依托地质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小学部面积600㎡、中学部205㎡的“快乐农场”农耕学习空间,并在“快乐农场”实现了“一班一田”全覆盖的传统种植。同时,学校积极探索新型育人模式,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在原有“快乐农场”基础上推进建设新型阳光房——“森系馆”。“森系馆”为占地面积106㎡的玻璃阳光房,室内按照功能分为实验区、展览区和学习区三部分。



学校围绕该空间开发了“快乐农场”“森系探秘”特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依据季节变化、地理条件、农作物品种,自主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并全程参与播种、管护、除虫、浇水等种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农业知识,更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展开科学探究与实践。


结合学校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在“森系馆”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亲手打造和管理仿自然水生态,不仅能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与责任意识,还能在观察与照护中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和生命关怀意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持续观察的习惯,体验“养中学、做中学”的劳动乐趣。


在快乐农场中,学生化身“春苗守护者”,用双手呵护每一株作物的成长。他们提着水壶,细心浇灌,让幼苗畅饮甘露。他们弯下腰身,认真除草,为农作物腾出生长空间。




以花生种植为例,课程引导学生从科学观察起步,结合农场这一空间的实际情况,仔细审视花生荚果的形态、颜色等生物学特征。在认识到果壳常被废弃后,一个驱动性问题自然产生:“能否将花生壳变废为宝?”这促使项目从单纯的种植劳动,转向了一场融合科学探究与艺术创造的跨学科旅程。学生们对花生壳进行分类、设计,通过绘画、上色与拼贴,将自然之物转化为新颖灵动的艺术作品。充满创意、栩栩如生的花生壳作品诞生了!课程的边界随之延伸至家庭。以“花生可以做成哪些美食?”为新的驱动性问题,学生在家中经历剥、洗、烹煮花生的全过程。在这个项目中,学生经历了从科学观察、提出问题,到艺术创造,再到生活应用的完整闭环。



“森系”农耕课堂跨学科活动的设计及实施与学习空间建设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途。佘外实验学校研发的课例把课堂空间、校园空间、家庭空间通盘考虑,进行整体性跨学科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联结各学科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