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息屏行动”引热议!家长:真的很难“管”,尽量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0-24 22:12:33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其中一条提到,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可查看“相关内容”

这一举措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大部分家长表示支持,但对于家中电子产品的使用,还是存在不少争议。

第一教育采访了几位家长、专家,听听他们怎么说——

01

手机在校统一保管

沪上大部分中小学做好严格管控

Hot

《措施》出台后,网络上#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课堂 的话题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关注,大部分家长对这一举措表示支持。

有网友说:“网络的吸引力太大了,学生还是不要带电子产品好。”也有的表示,“我觉得值得推广,让学生远离不良信息,健康成长。”“电子产品的诱惑太大了,这一举措的推行,学生能沉浸式学习了。”

小编了解到,沪上中小学基本都针对这一问题制定出了相关的方案。

虹口区一位高一学生家长告诉第一教育,开学前,学校就下发了《手机管理申请表》,如学生需要携带手机进校,需要家长写明原因,每天入校后,将手机交到班级的统一保管箱中,放学后再领取,“这样的做法很合理,高中生大都放学自己回家,联系家长需要用到手机。”

02

在家中,“息屏行动”是否可行?

Hot

《措施》的出台,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有时,老师布置的作业要通过手机查看,回到家后,电子产品的使用很难管。”

这位高一学生家长也坦言,“到了高中,班主任都会建立班级群,下发作业、通知等,此外,孩子学习时,有时会使用网络或AI工具来查阅资源,要真正远离屏幕其实很难。但是,我们在家会提醒孩子要有个度,并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进行控制。”

闵行区一位小学生的妈妈告诉第一教育:“孩子目前还不需要携带手机上学,但在家中,我们会尽量推迟他自行使用和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不然以后会很难控制。”

她表示,在家里,并不会完全要求“息屏”,因为男孩有时会提出,想和爸爸一起打会儿游戏,“周末两天,我们每天会留出15分钟的游戏时间,让他适当放松一下。”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谈道:“‘息屏’并不是拒绝手机等网络设备,也不是要将孩子隔绝在互联网外。家长应该对孩子加强引导,比如开展‘断网’挑战赛。初高中生具有更强主观能动性,应该鼓励他们由短及长逐步控制手机使用频率。”

当孩子放下手机之后,会发现原先被忽略或无视的生活内容,开启同学、家人之间真实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模式。

教育学博士、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上海开放大学教师李爱铭表示:“在数智时代,青少年需要社交、开展探究学习、发展自己的爱好,电子产品的使用无法避免,但合理使用很重要。”

她建议,家长首先要限制使用时间,比如小学生每天使用30分钟,其中20分钟用来学习,10分钟用来自由支配,到了初高中阶段逐渐递增;其次是限制使用地点,电子产品不能带上书桌,需要时,可以到客厅公共区域查阅,“最好在家中设立一个电子产品的保管区,尽量不让孩子睡觉时把手机带进卧室。”

同时,每个家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份“电子产品家庭使用公约”,设立奖惩制度,“但是这份公约应当是家庭成员共同商定的,这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很好的培养。”

03

家长适当“息屏”

留一段时间全身心陪伴孩子

Hot

“息屏行动”出台后,有人“吐槽”,“现在大人都很难做到在家里不看手机,怎么来要求孩子?”

在陈小文面对的诸多案例中,家长一面困惑于孩子不能放下手机,但同时自己也放不下手机,“其实家长们应该更有勇气去尝试,当家长努力放下手机,在给予孩子尊重的同时,也能共同创造更丰富、更利于情感交流的家庭生活内容。”

对此,这位小学男生的妈妈也有点无奈,因为工作性质,每天回家后都需要回复大量工作上的信息,“我想,尽量在孩子面前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另外,每天结束工作后,辅导他写作业的时候,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对孩子的陪伴。”

她认为,每个家庭在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上,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但是,家长可以做到适当“息屏”,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与孩子聊聊天、参与到他们的成长中。

“息屏”后,亲子间可以做些什么?

李爱铭给出了几点建议,“家长可以每天用30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跑步、打球、跳绳等,亲子一同运动的过程中也能相互沟通、交流;设计几项适合孩子体验的活动,比如一边做家务,一边聊一天中有趣的事,用这些日常小事来充实家庭生活,取代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文字:王佳依

图片由AI生成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