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静不下来,读不进去,AI时代如何破局儿童阅读难题?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0-24 22:14:54

“孩子们静不下来,读不进去。”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语气里透着忧虑。在对长三角地区万名儿童的调研中,她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们的阅读正变得“图像化、快餐式”,经典阅读和系统性的表达能力一年比一年下降。

“当孩子习惯了视频等强刺激媒介,他们感知文字的‘触角’就会变得粗糙,”秦文君说,“那些需要静心品味的温润如水的文字,他们读不进去,提不起精神。”

当短视频不断争夺孩子的注意力,当AI几乎能回答所有知识性问题,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阅读?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深度阅读能力?10月23日,在以“不止阅读”为主题的2025年平和教育“不同”论坛上,这些叩问引发了专家学者的讨论。

01

在知识零门槛时代,

定义教育新重心

在知识获取近乎零门槛的时代,教育的重心应该转向哪里?上海平和教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理事长胡悦来看来应该着力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对未知探索能力的培养。

她指出,在AI浪潮席卷的今天,回归阅读本质、重塑图书馆价值,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我们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平台,与全国同仁共绘不止阅读的未来图景。

浦东新区教发院副院长、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徐宏亮对此深表认同: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阅读早已超越识文断字的传统定义,它将成为心灵滋养、视野开拓的生命底线。在他看来,不止阅读的主题,正是对这个时代命题的最好回应。

02

深度阅读,

AI无法替代的“灵魂呼应”

AI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当我们读经典时,究竟在读什么?

今天的儿童不缺书、不缺笔,秦文君一针见血地指出缺的是读写的动力、定力和能力。认为静能生慧,安静是一种很大的能力。一个孩子如果没法安静,将来也没法从事深度研究。

秦文君建议家长和老师要为孩子铺设“长线轨道”,通过经典阅读培养深度能力。当我们带孩子阅读《美丽的桥》这类百年经典时,孩子们是在与跨越时空的伟大作品建立精神联结。这种确认眼神后的共鸣,能给孩子最坚实的读写底气

《中文自修》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深度阅读的价值。“什么是致敬?对AI来说,致敬是词与词的牵连;对教师来说,致敬是灵魂的呼应。”这个精妙的比喻,道出了人机阅读的根本差异。当AI能够模仿任何文体、任何风格时,深度阅读守护的,是那份独一无二的人格光芒,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深刻呼应。

他提出深度阅读的三重价值:创造有意义的内容、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格魅力、在活的文学传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们从来不只是期待一首新诗,更是期待在文学之路上发现一个人。

03

图书馆变身,

从“知识仓库”到“成长引擎”

事实上,一场关于“阅读空间”的转变,也随着AI浪潮悄然发生着。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高校教师杨素秋分享了自己的实践。面对孩子小升初时的书荒,她成了知识策展人,从BUP编辑渡边等平台筛选优质内容,为孩子搭建通往经典文学的桥梁。

现代图书馆应该是融合纸质书、音频、视频、VR乃至游戏的知识策展地,她认为,馆员必须转型为敏锐的“知识推介官”能够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为孩子搭建个性化的阅读成长路径。

然而,她的无界”的想象远不止于资源形态的融合,更在于打破图书馆只能读书的固有认知。我们不仅仅可以进行这个动作,杨素秋展示了许多学校图书馆的创新实践,比如有漫画书展电影书展、关于矿物的主题活动。她认为,这些活动极大地释放了图书馆的潜能,让它从一个静态的阅读空间,转变为一个充满奇遇与发现的动态文化场域。

“无界阅读”的探索,无锡市幸福外国语学校走得更远。校长陈罡推行学校即图书馆理念,将整个一楼打造成开放式图书馆,还实施把图书馆带回家计划,允许每个学生在寒暑假借阅3040本书。如果书放在学校不被孩子阅读,就毫无价值。陈罡说。

图书馆过夜活动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这项由老师们自发组织、各班争相参与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图书馆的书海中入眠。老师,我睡在了苏轼、李白这些大文豪的作品中间了,是不是可以吸收一些他们的聪明才智?”“我昨晚和孙悟空一起守夜了!这些充满童趣的话语,让图书馆真正成为了孩子们与经典对话、与想象共舞的奇妙空间。

04

迈向“不止阅读”的未来

论坛上,发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倡议书》。倡议书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四大核心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重塑图书馆空间;以阅读素养为核心,构建融合课程;以人工智能为伙伴,拓展知识边界;以专业馆员为引领,培育终身读者。"

据悉,近年来,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正致力于将图书馆打造为“思想的孵化器、学习的交叉点和文化的会客厅”。学校期望,图书馆作为一个无边界的学习空间,能打破传统功能区的界限,将阅读、研讨、展示、创作及数字化体验融为一体;同时,它也应成为深度嵌入教学的课程融合枢纽,是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探究的基地;更是一个温暖的文化场域,通过精心的书籍陈列与活动设计,潜移默化地传递正能量,营造宽厚包容的校园氛围。


文字:谢然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