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档案春秋 > 文章详情

台湾光复不能忘!不能忘!

转自:档案春秋 2025-10-25 08:21:44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被殖民统治半个世纪的台湾,终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省台北市庄严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对日本受降典礼,这一天被正式定为“台湾光复节”。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

台湾光复,成果来之不易。中国军民的奋力抗战和中国政府的外交斡旋,为台湾的光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位于台湾台北的“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来源:“京彩台湾”公众号,新华社记者 齐湘辉 摄)

废除《马关条约》背后

1895年4月17日,因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清廷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第二款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以及“澎湖列岛”,并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中日《马关条约》(局部)(来源:“皇史宬”公众号)

1895年6月,日本在台湾设总督府,开始实施殖民统治。11月中旬,总督府宣称全岛已完全平定,但是台湾民众并没有屈服,抵抗运动仍然此起彼伏。1915年夏天,日本侵占台湾20年后,台湾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武装抗日之战在台南噍吧哖打响。从1921年至1934年,力倡民族运动的林献堂等人,连续发起了15次请愿设置台湾议会运动,要求自治。1930年10月,位于台湾岛中部雾社地区的台湾少数民族部落在莫那·鲁道领导下,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史称“雾社事件”,再一次展现出台湾民众的气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一直坚持收复台湾的信念和信心。20世纪20年代,一批台籍青年来到上海等地,在中共领导下加入革命活动。1928年,台共在上海成立。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建立“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包括朝鲜、台湾等地在内的一切抗日力量,以争取最终的胜利。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部分)(中央档案馆藏,来源:“中国档案报”公众号)

自1927年后,中国政府即发起了废约运动,为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向各国驻华使馆致送照会申明。经过几年的努力,废约运动在关税自主权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公开提出了光复台湾的目标。1938年2月,中国政府关闭了驻台北的“领事馆”,至此,要不要废除《马关条约》这个问题摆在眼前。但是,贫弱的国力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中国不得不“苦撑”,寻找“待变”的希望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格局巨变。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对日宣战文告:“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据此,曾让中国被迫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的《马关条约》即刻作废,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光复台湾的决心和目标。

光复台湾的新难题

抗战期间,多个台湾抗日团体在重庆联合成立了台湾革命同盟会。1942年4月5日,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抗建堂举行台湾光复宣传大会,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光复台湾宣传活动。

1938年至1945年间,《新华日报》及时揭露日寇在台罪行,赞颂台湾爱国志士不屈抗争。同时,《新华日报》不断刊文论证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中国应收复台湾。1942年4月5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一部台湾近代史,实际是中华民族血泪史的一部分。”6月17日,《新华日报》再次发表社论:“别离了祖国将近五十年的台湾,快踏着艰苦斗争的血路回来。”

1938年2月18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的版画《日寇在朝鲜台湾强征壮丁》(来源:“北京西路瞭望”公众号)

这一时期,台籍志士谢南光、宋斐如、李友邦、李纯青等人,或秘密加入中共,或与中共保持联系,在周恩来等中共高层的领导下从事抗日事业。

然而,就在两岸儿女为共同目标奋斗之际,新的难题出现了。大洋彼岸的盟国认识到台湾是西太平洋“咽喉”的战略价值,公然提出战后对台湾实行“国际共管”,这给台湾的光复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战后国际共管台湾的这一论调。1942年11月3日,中国政府明确答复媒体:“中国应收回东北四省、台湾及琉球。”中国知识界也坚决反对“托管”论。1943年1月7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论:“以为脱离了日本,台湾就像十字街头的流浪儿,可随便安排给任何一个慈善机关收养,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来源:“CCTV国家记忆”公众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直接原因在于中国当时所处的“次等盟国”地位。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宣言,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在签字国顺序上,中国排在第四位,与美、苏、英一起位列四强。但彼时的中国空有“四强”之名,实际上却是“次等盟国”。

种种掣肘,使得中国政府在光复台湾一事上面临重重难题。虽然中国已经对日本正式宣战,虽然《马关条约》已经废除,但是如果不能在国际法上彻底解决台湾的归属,战后台湾的归属问题很有可能将会复杂化。

“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

1943年2月,面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各界对“托管”论的坚决反对,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表示:“台湾当然归还中国。”随后,罗斯福又两度电邀中国政府参加开罗会议。中国政府对开罗会议进行了约两周的准备,制定了会议提案。其中,“远东政治之提案”的第一条,即为“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应归还我国。”

《开罗宣言》英文版原文影印件(来源:“京彩台湾”公众号)

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在埃及首都开罗开会,重点研商对日作战及战后对日本的政策。23日,开罗会议的第一次正式会谈就谈到了台湾问题。26日,中美双方共同完成公报草案,但英国方面却要求将“日本由中国攫去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与澎湖列岛”后的“当然应归还中国”,改为“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这使得中英方面代表当场发生了激烈争执。

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贾德干辩解:“此项修改之拟议,盖因英国会或将质询英政府:为何关于其他被占领地区,并未说明归还何国,独于满洲、台湾等,则声明归还中国。上述各地固属中国,但殊不必明言耳。”

英国方面之所以有这样的立场,和它在亚洲的利益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它不希望在开罗会议通过的国际宣言中表达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主张,而希望用“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这样一个模糊的用词,以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

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官员王宠惠当场反驳:“如此修改,不但中国不赞成,世界其他各国亦将发生怀疑。‘必须由日本放弃’固矣,然日本放弃之后,归属何国,如不明言,转滋疑惑。”

贾德干继续辩解:“本句之上文已曾说明‘日本由中国攫去之土地’,则日本放弃后当然归属中国,不必明言。”

王宠惠不为所动,继续辩驳:措辞果如此含糊,则会议公报将毫无意义,且将完全丧失其价值。”

讨论结束,中美双方均主张维持原草案。会后发布的《对日作战之目的与决心之公报》,也就是通称的《开罗宣言》,明确宣告:“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12月3日,《开罗宣言》签署的消息传来,举国欢腾。中国在开罗会议上获得的最大成果,无疑是明确了日本战败后,归还中国领土的问题,中国的大国地位,也在开罗会议上得到了确认。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全国各地的民众都开始狂欢。其后,麦克阿瑟发布联合国最高统帅第一号命令,明确了将严格履行开罗会议承诺的台湾立即由中国接收的安排。

1945年10月25日,日本在台北市中山堂向二战同盟国投降(来源:“长安街知事”公众号)

10月25日上午10时,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台北中山堂举行。现场悬挂的条幅上,是“台湾光复”四个大字。“光复”蕴含着完成某种历史使命的强烈感情色彩,它强调的,不仅是领土的收回,也包括精神上的回归和重建,台湾光复如此不易,只有用“光复”一词,才能契合台湾回归祖国、开启崭新篇章的高光时刻。

虽然,受降典礼总共只有短短5分钟,却结束了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宝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受降典礼结束后,台湾各地的民众都开始狂欢,锣鼓鞭炮之声响彻全岛。

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值得两岸同胞共同纪念。正如当年由台湾音乐家陈波、陈泗治创作的《台湾光复纪念歌》反复咏叹的,“台湾光复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

参考资料:《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研究》《招商局与台湾》

杂志编辑:李红

新媒体编辑:戴舒

版式:龚紫珺

好文推荐

    “读档学史”专栏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学党史】上海第一个五年计划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学党史】《成为时局中心的新四军》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看上海】上海体育馆

    • 【读档学史·跟着档案看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