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社区故事 基层声音”上海社区工作者季度学习分享会(第二片区第四场,总第11期)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
活动由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静安区委社会工作部主办,浦东、长宁、嘉定、崇明等区委社会工作部协办。来自第二片区的10名社区工作者,围绕基层治理实践展开深度交流与智慧碰撞,呈现富有实效、启发性强的经验分享会。


情境演绎《跨代际对话堂》以生动的剧情,串联起不同年代社区治理的典型场景,6名社区工作者们聚焦“各类痛点难点问题的处置化解”与“挖掘社区各类资源参与社区治理”两大主题展开陈述,呈现了社区服务的时代变迁与方法焕新。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纺大居委会主任蒋薇针对居民区停车没空间、充电随意扯线及加装电梯运维责任、费用分摊、故障响应等热门民意,组织召开多方协调会开拓“错峰”停车场,组建居民“梯委会”自治团队主导运维,破解治理难题。同时,招募28名骑手等新兴领域群体日常进行观察。

嘉定区菊园新区嘉邦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高建国针对“老爷梯”屡修屡坏、用钱难等痛点,组织楼组长、居民骨干、物业、电梯公司一同协商方案,最终通过业主征询并落实。借助微改造将健身区扩建与屋顶菜园结合,点燃居民自治热情,共同把杂物空间变身“共享会客厅”。

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平型关路2199弄居委会社区工作者毛巍面对河道治理三年工程引发的系列矛盾,组织居民和施工方面对面直接沟通,建立“房屋健康档案”消除居民焦虑,精细化分段施工减少绕路影响,走进楼组收集需求,协调邻里矛盾、寻求共同意识、探询眼前难题,实现居民心心相连。

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耀华滨江第一居民区的党支部书记张茜发现服务新型社区时,存在人口流动快、社区凝聚力弱等问题,通过住户理事会和“后滩青”睦邻议事平台大力挖掘社区达人,为其施展才华助力治理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与展示平台,助推达人队伍不断壮大,从而“反哺”社区治理。

长宁区程家桥街道虹桥机场新村党总支书记邱雯所在的社区原为民航家属大院,借助“四百”大走访有效串联起老民航人、社区达人和新兴领域人群,成功组建起一支“云中智囊团”。他们主动对接辖区单位,先后解决了荷花池绿藻泛滥、生境花园养护等一系列治理难题,将居民的兴趣爱好与驻区单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社区治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崇明区堡镇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刘文瑜注意到,退役军人回到社区后,身上依然保持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精神特质,可以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于是通过课堂、议事会等多种形式,邀请他们“走出家门”成立老兵党小组,为社区孩子讲述军旅故事,协助化解邻里矛盾。不仅激活了这支队伍的能量,更在社区中树立了奉献的榜样。
社区工作方法大讨论环节中,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新福康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魏瑛的带领下,嘉定区江桥镇嘉豪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汤莉华,崇明区东平镇前进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姜云姗,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卓悦居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曾丽华,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仁恒滨江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助理李燕琳等4名社区工作者围绕深入开展“四百”大走访活动中的具体做法,相互探讨如何做实联系服务群众工作。

大家认为,“四百”大走访既要将网格分片、日走一格常态化,更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入门难”“沟通难”等问题,要耐心“磨嘴皮子”,积极联动物业等主动问候,从而建立信任。针对特定群体,成立“外籍委员工作室”可巧妙化解文化隔阂,组建“同楼帮”志愿队伍可在老龄化社区营造熟人互助氛围。
要真正做到送服务上门,社区工作者们就要定时在“家门口”接待居民,将意见按照难易程度、处置时限要求、群众期盼程度等分类,并善于借助数字化手段跟进好每一件民声事。

最后,针对如何长效化开展“四百”大走访,大家建议要系统梳理走访中的有效话语场景和典型案例供团队参考,运用线上文档实现经验实时共享与难题集中研判,联合多方力量精准沟通从而将个案问题转化为共建共治,持续提升走访效能。上海市委党校刘中起教授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
现场启动了《静安区居民委员会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聚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实施广汇民声、走访关爱、社区强基、聚力自治、治理破题、数智赋能等十大专项行动,力求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智慧赋能、法治保障的基层治理格局。

活动向片区基层治理精品课程讲师团代表颁发聘书。活动还发布片区基层治理精品课程,17名宣讲团成员将围绕50门共性突出的治理课程,通过交流互学、现场督导、同题共商等形式,为片区整体治理水平提升提供专业支撑与持续赋能。

分享会为第二片区基层治理工作注入新活力,展望前路,未来将持续把基层治理“金点子”转化为服务群众“金钥匙”,携手同行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记者:黄竞竞
视频:崔伟峰
编辑:路景斓
资料:区委社会工作部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