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参加2025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的青年汉学家们开启在沪考察行程。这群来自全球五大洲、24个国家的汉学家特别参访彭浦新村街道,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近距离感受上海基层社会的治理成效、上海城市的人文关怀与民生温度。
上海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非成套旧改项目——彭一小区是本次参访活动的一大亮点。走进彭一小区,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绿化景观、干净整洁的小区道路、错落有致的新建居民楼,大家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份幸福美好的社区图景。在得知这里曾经不仅住房拥挤逼仄,而且厨卫合用、公共设施老旧,但是街道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让彭一小区2110户的居民实现安居梦后,这群汉学家们纷纷为这份坚持竖起大拇指。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实在是难以相信这样庞大体量的民心工程能够落地落实。”

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大厅内清晰的“一窗通办”服务指引牌、分类明确的办事区域等立刻吸引了汉学家们的注意。听着工作人员对于居民只需“进一扇门、到一个窗、交一次材料”就能完成涵盖社保医保、民政救助、住房保障等201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后,大家纷纷为基层服务的便捷和高效点赞。

来到自助服务区域,汉学家们饶有兴致地体验了社保查询机、证件照片自助拍摄设备。
“在家门口就能自助查询重要信息,不用跑远路、排长队,这种便捷性超出我的预期。”来自尼日利亚的汉学家慕唐深有感触。

汉学家们还来到街道第一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地探访基层为老服务的“一站式”保障模式,了解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功能。大家还走进静安区首个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体验展示点,实地体验各种适老化改造设施和适老化场景,“这种‘智慧+养老’的模式为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旧改居民在回搬之前是如何安置的?”
“面对老龄化趋势,街区有什么预见性措施?”
“超大型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可利用空间越来越小,政府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在随后举行的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实践座谈会上,汉学家们纷纷结合现场参访感受和对于基层治理的思考踊跃提问,彭浦新村街道负责人一一做出细致的回答。座谈中,汉学家们表示,来到彭浦新村街道实地参访是一次“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体验,得以看到上海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里是有具体故事、有温暖人情的生动社区,而不是我在文章里读到的抽象‘中国基层’。街道的治理实践和居民的生活状态,让我对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一位青年汉学家代表如是说道。

彭浦新村街道表示,将持续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邀请更多国际友人走进彭浦新村、了解彭浦新村,通过分享基层治理故事、民生发展成果,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上海、读懂中国基层。
记者:邢蓓琳
图片:彭浦新村街道
编辑:路景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