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抽提鲜,老抽上色,但你真的了解它们的区别吗?从“头抽”到“三抽”,一瓶酱油里的门道可不少。搞懂酿造工艺、挑选技巧,从此买酱油不再纠结~

酱油的制造
酱油是一种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豆饼、豆粕)、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调味品。它的“鲜味”来自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等物质,因此也成为日常烹饪中提鲜增味的万能选手。
《酿造酱油》(GB/T 18186-2000)按照发酵工艺的不同,将酿造酱油分为高盐稀态酿造酱油和低盐固态酿造酱油。
高盐稀态酿造酱油以大豆和/ 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直接进行稀态发酵。

而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 经蒸煮、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相较而言,高盐稀态酿造酱油的发酵周期长,味道上也更加醇厚、丰富。
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听到“头抽”“老抽”“生抽”酱油的说法。“抽”其实源自酱油酿造中的工艺术语,指的是在发酵过程中分批从发酵缸中抽提酱油:第一次提取的是“头油”(头抽),风味最佳;后续加入盐水继续发酵后再取出的则称为“二油”“三油”。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酿造工艺规程中的提取液(二油、三油)环节
生抽是将头油、二油、三油的酱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的,颜色较浅,味道相对淡。老抽则是在生抽的基础上加入焦糖色后浓缩而成,多用于烹调中上色和增香。

酱油的分级
一般来说,酱油中氨基酸含量越高,说明蛋白质分解得越充分,酱油的鲜味和营养也更丰富。标准中的理化指标“氨基酸态氮”指的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其含量可以间接反映氨基酸的多少,因此常被用作衡量酱油品质的指标之一。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通常意味着酱油越鲜、质量越好。
《酿造酱油》(GB/T 18186-2000)将酱油产品按质量等级分为4级。其中,特级酱油产品100ml应含有氨基酸态氮≥0.8g。

GB/T 18186-2000还要求产品标签上应标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质量等级、用于“佐餐和/或烹调”。
选购酱油时,可以摇晃瓶身进行泡沫:优质酱油会产生细小、均匀且不易迅速消散的泡沫。这种泡沫状态与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密切相关,含量越高,泡沫越细腻、持久。


某品牌薄盐款酱油的含盐量比其常规款酱油低
来源:市质标院


在看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