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普法 | 警惕“手机口”陷阱:别让青春栽在“通话兼职”里

转自:上海检察 2025-10-26 13:56:54

来源 | 虹口检察

“两部手机、一根线,日薪300-500元”

——这样的兼职广告正在瞄准校园

所谓“手机口”诈骗,本质是诈骗分子的“语音中转站”:用一部手机连接境外诈骗团伙,另一部插入本地电话卡拨打受害人电话,通过通话免提或音频对录线的方式实现语音中转,让境外来电伪装成本地号码,降低被害人的心理防备。

青年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容易在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一步步被拖入犯罪帮凶的泥潭。

兼职诱惑精准迎合需求

01

以校外实习、远程兼职等工作项目,抛出“零门槛、赚零钱”的诱饵,恰好契合学生对“轻松赚小钱”的期待,让不少人在利益诱惑下选择性忽视了背后潜在的风险。

隐蔽性操作模糊犯罪认知

02

“手机口”诈骗方式已逐渐升级为音频对录线连接的“盲转模式”——只需将两部手机连接,无需参与实际通话,也听不到具体的通话内容。这种间接操作,让学生错将自己定位成“无关紧要的工具人”,完全意识不到该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利用信任关系降低防备

03

“学长介绍”“同学拉拢”,或是“企业HR推荐”,通过伪装身份搭建信任桥梁,还可能触发从众心理,让学生进一步放松警惕,最终踏入陷阱。

近三年,虹口区检察院办理了多起涉及在校学生参与“手机口”诈骗的案件。检察官精准定性、分层治罪,既严厉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又准确适用帮助行为构成诈骗共同犯罪的相关规定,在保证案件审理的公平、公正的同时,对被告人的量刑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精准界分犯罪性质,解决定罪难题。针对“手机口”诈骗案件行为性质涉及诈骗、帮信等不同罪名界定问题,通过多方询问取证、案件信息梳理等方式,全面细致审查案件证据,综合考量嫌疑人主观明知内容、参与程度深浅、违法所得情况等因素,精准区分适用诈骗与帮信犯罪。

依法分层分类处置,确保罚当其罪。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厘清诈骗团伙成员不同地位作用,对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等核心骨干人员依法从严打击,对缺乏具体认知、未实际参与诈骗的末端参与者审慎认定性质。

有力开展源头防治,提升监督质效。 结合办理的“手机口”诈骗案件深入分析问题症结,针对在校学生易被诱骗成“手机口”诈骗犯罪“工具人”情况,向相关犯罪高发的学校制发检察建议,并组建跨省联动专业化队伍赴该校开展法治教育,防止学生落入犯罪“陷阱”。深入剖析一起在办案件中可能存在的监管失序缺位等行业风险,主动走访涉案单位,并与相关行政机关共研共商风险对策,着力深化行业治理。

01

警惕兼职陷阱:

帮助诈骗团伙架设呼叫转移设备、提供通信线路、拨打转接电话等兼职,看似门槛低来钱快,其实都是在帮助诈骗分子实施诈骗,可能构成帮信罪或诈骗罪,面临牢狱之灾,千万不要尝试!

02

拒绝从众陷阱:

不出租、出借、出售电话卡、银行账户和互联网账号。就算身边人都在做,涉及电话卡、银行卡的“赚钱活”坚决不碰,出租一张电话卡也可能构成帮信罪。

03

拆解信任陷阱:

若同事、老师、学长介绍类似工作,直接询问:“是否需要连接陌生软件?是否能公开通话内容?”凡是要求“保密操作” 的,都是犯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