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敦煌的藻井图案“跳动”成电子乐符,当莫高窟的艺术灵感通过交互装置“发声”——一场跨越时空的数字音乐创新实验在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上演。
10月25日,IDMIC国际数字音乐创新赛颁奖周圆满落幕,来自全球的青年创作者用代码和旋律,为传统文化注入全新生命力。


数字音乐,让文化遗产“破圈”传播
本次大赛以“敦煌之音”为主题,由上海交大文创学院联合比利时SORODHA艺术协会、比利时电子音乐研究所、韩国电子音乐协会等多国艺术机构共同主办。在文创学院的现代艺术空间里,获奖作品展将敦煌元素与数字技术巧妙融合:智能音乐实验室里回荡着丝路新声,以藻井为灵感的艺术装置前围满了互动体验的观众。

“数字音乐以其即时传播、跨界融合与多媒介联动的特性,正深刻改变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与传播路径。”本届评委会主席、比利时古典音乐权威、SORODHA艺术协会主席Dirk Verelst教授表示。他惊喜地发现,年轻创作者们通过歌曲、乐曲、视频和艺术装置等多种形式,让静态的敦煌文化遗产“动”了起来,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学生主导,在实践中锤炼创意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国际赛事的策划执行完全由学生团队担纲。从赛事筹备到现场运营,文创学院的研究生们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国际赛事的运作流程。颁奖仪式上,学院特别为学生组委会成员颁发聘书,肯定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创意实践。
学生的创新作品同样令人瞩目。研二学生的《曲动藻井》将藻井的视觉韵律与东方哲学思辨融入电子音乐,荣获艺术装置组优秀奖,展现了学院在“技术+艺术”跨学科培养方面的成果。

文创学院研二学生作品《曲动藻井》
据悉,自创立以来,文创学院始终秉持“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教育理念。数字音乐作为学院数字文创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核心板块之一,不仅在学科前瞻布局中发挥关键作用,更在推动产业跨界与人才复合能力塑造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共建未来,打造无国界的音乐创新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在致辞中强调,学校始终重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据悉,巴德音乐学院已宣布将于2026年正式加入赛事主办团队,进一步拓展这项赛事的国际影响力。
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表示,数字音乐是学院重点布局的方向,IDMIC赛事不仅为创作者搭建了国际舞台,更让师生得以参与全球数字音乐生态的构建。未来,学院将持续打造这一创意平台,汇聚产学研力量,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音乐创新生态。

在“千帆出海”等国家文化战略的推动下,数字音乐凭借其跨文化、跨语言、无国界的艺术特质,正逐步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通用语”与高效载体,助力中国文化以更富创意的形式传扬全球。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打造IDMIC数字音乐创意平台,汇聚产学研多方力量,打造跨越年龄、行业与国界的数字音乐体验场,共同构建一个面向未来、持续演进的数字音乐创新业态。
文字:谢然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