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展讲座
讲座主题
漆韵匠心:中国古代漆器胎骨制作技术探微
讲座时间
2025年11月2日 14:00
讲座地点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学术报告厅(由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进入)
主讲人
丁忠明(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讲座简介

本讲座通过X射线三维扫描技术,对宋、元、明三代的漆器胎骨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漆器制作中潜藏的工艺智慧与文化精神。研究发现,漆器胎骨制作始终秉持"化整为零"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为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与工艺挑战,匠人们不断改良胎骨制作技术。漆器表面从宋代的清雅简约到明代的雍容华贵转变,但内在对胎骨品质的极致追求始终不变,这正是中华匠人"格物致知、精益求精"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器以载道"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最沉默而有力的证明。通过透视华丽纹饰下的胎骨构造,我们得以窥见古人严谨的制作态度与卓越的工艺智慧,感受千年不朽的匠心传承。
主讲人简介
丁忠明,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青铜器、漆器等文物的制作工艺技术,长期以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文物内部结构、组织、成分等。在国内率先以X-ray CT检测技术研究文物内部制作信息、病害诊断及器物真伪鉴别等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博物馆展览。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参与多部书籍和图录的撰写工作。
预约请识别二维码↓

预约开始时间:10月27日 9:00
讲座主题
增华——明代官造漆器解读
讲座时间
2025年11月9日 10:00
讲座地点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学术报告厅(由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进入)
主讲人
张荣(故宫博物院二级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工匠技艺专委会会长)
讲座简介

漆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八千年之久,历朝历代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佳作,展现了默默耕耘工匠的卓越才华与智慧。漆器已成为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值此上海博物馆举办《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之际,特分享明代官造漆器的研究心得,一同欣赏世界各地博物馆所藏明代官造漆器的造型之美、色彩之雅、纹样之精、工艺之巧,让古老的漆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为当代漆艺大师提供美的灵感,创作出契合现代审美趣味的漆器艺术珍品。
主讲人简介
张荣,198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1985年到2023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现为故宫博物院二级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工匠技艺专委会会长。曾任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器物部主任、图书馆馆长。2012年荣获香港北山堂利荣森基金会赞助赴大英博物馆作访问学者,目前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旭日计划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工艺类文物(漆器、珐琅器、玻璃器、鼻烟壶、宣德炉等)的鉴定、展览、研究及清宫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清宫旧藏掐丝珐琅(景泰蓝)的整理与研究项目。
预约请识别二维码↓

预约开始时间:10月27日 9:00
温馨提示:
1.本次活动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观众,所有观众需进行实名制预约。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由成年人全程陪同,陪同人员亦需预约。
2.预约者请在活动开始前30分钟起,凭本人手机预约码、本人有效身份证,在相应活动场地门口的签到处签到入场。学术报告厅位于上海博物馆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与展厅不连通,参加活动无需进馆,如需进入展厅参观,请另行由南门入馆。
3.进场后请按工作人员的指引就坐。
4.因场地有限,本次活动不提供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5.有颜色的饮料不建议带入会场。
6. 活动迟到超过15分钟者谢绝入场。
特展工作坊
活动主题
钿嵌光华:非遗螺钿体验工作坊
活动时间
2025年11月1日(周六)
活动场次
09:30-12:00(上午场)
13:30-16:00(下午场)
活动地点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观众活动中心(由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进入)
参与对象
成人(18岁及以上)
活动简介

螺钿,是将加工后的贝壳内壁的珍珠层镶嵌于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有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类型。螺钿漆器兼具漆的温润光泽与贝母的幻彩流光,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本次非遗螺钿体验工作坊将带领大家通过螺钿镶嵌完成一件漆盒的制作。漆盒参考文物构图,将厚螺钿与薄螺钿相结合,在一厚一薄的钿片碰撞间展现花鸟山石的灵动虹彩,在亲手触摸中感受传统技法的当代新生。
指导老师
叶晶晶,贝雕、螺钿非遗传承人,现任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文物学会会员、省级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专注于中国螺钿漆器发展史研究,将博物馆内专业讲解展示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编辑出版《贝雕连接现代生活》,入选2023年国家三部委发文优秀案例;作品《黑漆螺钿城市笔盒系列》被省非遗馆收藏。
预约请识别二维码↓

上午场(09:30-12:00)

下午场(13:30-16:00)
预约开始时间:10月27日 9:00
温馨提示:
1. 本次活动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观众,所有观众需进行实名制预约。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由成年人全程陪同,陪同人员亦需预约。
2. 预约者请在活动开始前30分钟起,凭本人手机预约码、本人有效身份证,由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活动中心处通过安检、核验进入教室。观众活动中心位于上海博物馆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内,与展厅不连通,参加活动无需进馆,如需进入展厅参观,请另行由南门入馆。
3. 因场地有限,本次活动不提供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4. 活动迟到超过15分钟者谢绝入场。预约者请按时出席活动,缺席者将被限制预约后续免费教育活动。
5. 本次活动上下午场内容相同,请勿重复预约。

艺术体验工作坊
活动主题
绿釉陶扁壶中的盛唐乐舞
活动时间
2025年11月2日
活动场次
13:00-14:30 (第一场)
15:30-17:00 (第二场)
活动地点
上海博物馆东馆B1数字影院
参与对象
成人(18岁及以上)
活动简介

宁夏固原出土的北周绿釉乐舞扁壶,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文物,更是一扇通往丝绸之路乐舞交流的窗口。壶身上的胡人乐舞图,生动再现了南北朝时期异域文化沿丝路传入的盛况,为我们理解唐代乐舞的繁荣提供了珍贵实物依据。
本次活动中,我们将以这件扁壶为起点,穿越回大唐的乐舞盛世。指导老师将带领大家亲眼辨识三种唐代琵琶的独特形制:五弦直项琵琶的端庄、四弦曲项琵琶的异域风情以及阮咸的灵巧精致,了解它们各自不同的音色特点与演奏方式。


活动现场还将安排古今琵琶对话环节,观众们可以亲耳聆听现代琵琶与仿唐琵琶的音色差异,感受千年音韵流变。专业舞蹈老师将现场展示三种各具特色的胡舞——胡旋舞的急速旋转、胡腾舞的刚健豪放与柘枝舞的柔美灵动。观众们还有机会跟随老师学习舞蹈动作,亲身感受盛唐乐舞的无穷魅力。让我们共赴这场跨越千年的艺术之约,在乐舞翩跹中感受大唐的开放与包容吧!
主讲人简介
王利洁,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专攻唐代音乐史,对唐代乐器、乐舞及乐人文化有着深入而独到的研究,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现为宛平剧院市场部经理,拥有超过十年的演出行业经验,并成功制作了《丝路之乐·唐韵回响》的唐代复原音乐会。本次活动中,她将以其独特的“学者+制作人”双重视角,带领大家穿越时空,生动解码大唐乐舞的千年回响。
琵琶:陈怡宁
舞蹈:江柳静
预约请识别二维码↓

第一场(13:00-14:30)

第二场(15:30-17:00)
预约开始时间:2025年10月27日 9:30
温馨提示:
1. 本次活动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观众,所有观众需进行实名制预约。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由成年人全程陪同,陪同人员亦需预约。
2. 预约者请在活动开始前30分钟起,凭本人手机预约码、本人有效身份证,由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纪大道1952号)B1东入口处通过核验、安检依次进入活动场地。
3. 请勿携带除无色无味的饮用水以外的饮料入场。
因场地有限,本次活动不提供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活动迟到超过15分钟者谢绝入场。预约者请按时出席活动,缺席者将被限制预约后续免费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两场内容相同,请勿重复预约。

供稿丨教育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