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感觉步入中年的自己仿佛开启了“困难模式”?精力电量告急,体力续航不足,甚至心力也时常交瘁……本期,我们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张劲松、心理治疗师吴佳惠,带领大家开启一场自我关怀的破局之旅,共同探寻危机的根源与消解之道。

35-50岁人群中,大部分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研究显示,我国家庭普遍呈现出“4-2-1”或“4-2-2”的家庭结构,即一对中年夫妻需要赡养4位老人、抚养1-2个子女。这种家庭结构,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照护压力。

持续的压力状态会让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损害前额叶皮层功能——而这一脑区正是理性思考、执行控制和情绪调节的核心。如果中年人长期处在压力之下,不仅自身健康受损,还可能因为情绪与行为调控能力下降,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冲突频率增加。
很多中年人常陷入一种思维误区:认为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是自私的。“我都这个年纪了,还谈什么自我照顾?”“父母孩子都需要我,我哪有时间考虑自己?”这些想法听起来很负责任,但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
不妨借鉴航空安全原理来考虑:为什么安全指南要求“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因为在缺氧状态下,你根本无法有效帮助任何人。照顾家庭也是同理,想要更好地照顾家庭,首先要让自己感到安全和有力量,才能给予家人越来越多的能量。


“微休息”
中年人的时间往往被切割成碎片,而利用碎片化时间“充电”,不仅是一种时间管理策略,也能显著提升注意力与情绪状态。
建议每隔50-90分钟,休息5-10分钟。休息时,选择不看手机,而是远眺、喝水或简单拉伸。

“情绪红绿灯”
试试三步调节法,可以像遵守交通信号灯一样管理情绪。它并非消除情绪,而是通过“暂停—反思—选择”三步骤,帮助个体从“被情绪控制”转向“对情绪管理”,避免在冲动下作出反应。
“红灯停”:停下手中的事,进行一次缓慢的深呼吸。自问“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如烦躁、疲惫或平静)。
“黄灯思”:自问“这种感受从何而来”(如“可能源于刚才那通电话”),并判断这个情绪现在是否对自己有帮助。
“绿灯行”:选择一个微小的行动,调节或接纳这个情绪。例如喝口水、望向窗外1分钟、做3次深呼吸,或简单地告诉自己“先这样,没关系”。
“最低标准”做起
避免制定过高要求,先从最低限度做起。在生理层面,保证每天连续6小时睡眠、每天至少认真吃一餐、每天至少喝5杯水。
在心理层面,保证每天5分钟“不做任何事”、每天做一次自我肯定、每天做3次深呼吸。
一方面,这是在教孩子“爱自己”,因为父母的自我照顾方式会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如何爱自己。另一方面,定期“维护”自己,可以避免更大的家庭危机,照顾者的崩溃会导致整个家庭系统出现危机。
出现哪些信号时,建议中年人尽快寻找专业帮助?以下这些变化,都值得关注:
1.持续睡眠障碍超过2周(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
2.对日常活动兴趣减退持续不能缓解;
3.情绪波动严重影响工作或家庭功能;
4.出现躯体检查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如头痛、恶心想吐、心脏不适等。
生命的前半程致力于自我建设,后半程则是意义探寻。“中年危机”与“照顾者压力”的交汇,并非只是困境,也是重新审视生活、调整方向的契机。通过有意识地自我关照与维护,中年人不仅可以更好地支持家人,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整合与成长。
封面图及配图来源:摄图网
更多阅读☞
冷空气来袭,这6个“护心妙招”请收好→
骨质疏松≠老年病!全人群骨健康守护,这份家庭管理方案请收好丨世界骨质疏松日
补气润燥排骨汤丨周末美食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