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一个“安心之家”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曾经,小区也面临着房屋类型多、人户分离多、居民诉求多,周边配套资源却严重不足的“三多一少”现实状况。面对困境,欣哲社区居委会坚持从倾听居民诉求入手,以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务实举措,逐步编织起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每周一、五上午,欣哲苑便民服务点前总是人头攒动。蓝色帐篷下,居民们悠闲地挑选着蔬菜。如今,“出门锻炼身体顺路把菜买回家”已是居民们熟悉的场景。

欣哲社区包含欣哲苑、欣浪苑和云亭苑3个动迁安置小区,常住人口66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纯老家庭、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占比近三成。“刚开始时周边配套设施不足,没有菜场和医院,买菜烦、配药难都是居民普遍反映的问题。”欣哲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王倩说。
有没有可能让蔬菜“自己走进”社区?围绕这一思路,居民区党支部对接奉贤扬升农场,联合开展“惠民蔬菜进社区”活动,在小区大门口、主干道等交通便利处设置便民销售点。这一举措很快收获了居民的广泛好评,大家纷纷为“家门口的菜篮子”点赞。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欣哲社区进一步选定本土农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模式。随着服务不断升级,党支部联合镇农业服务中心、家庭农场、共建单位中良集团及周边商超,提质升级打造“欣惠市集”,实现从单一蔬果到米面粮油、日用百货的多元拓展。今年起,还推出辖区内各小区每周两次的轮回服务,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置办齐全日常所需。如今,相约买菜、边挑边聊,已成为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一道温馨风景。
每周三下午,“同欣驿站”准时开放,为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运行一年半来,这个小小的驿站已发展成为居民口中的“万能服务站”。“上个月我把老伴坏了的伞拿到驿站,志愿者邵师傅很快就修好了,还说是小问题不收钱。”居民严阿姨乐呵呵地说。像修伞、缝补衣物、小家电维修、修鞋、配钥匙等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专业人士”解决。

驿站的服务内容则源自居民的切实需求,每周,居委会都会提前调研,收集居民意向,确定当周主题,并于前一天通过楼道群发布通知。欣哲社区居委会社工卢玲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发布招募通知、走访发掘等方式,广泛征集有技能的居民。只要愿意为大家服务,都可以主动联系社区。”如今,驿站汇聚了多元的志愿服务力量,他们中有退休的老工匠,也有身边的“社区能手”,“本周提供磨刀服务的,正是物业的一名保洁师傅”。


除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修小补”,驿站还不定期组织义诊活动,动员小区内的退休医生,并联动周边医疗资源,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我们尽可能把小区里的能人都动员起来,为居民提供更丰富、更贴心的服务。”卢玲说。
社区距离车墩老年学校比较远,能不能把课程开进社区来?接到居民诉求,欣哲社区居委会立刻付诸行动,跨前一步,对接社区学校等机构,推动优质课程资源下沉社区,实现把老师请到了家门口。

截至目前,社区已经开设了越剧、布艺等课程,不仅传授技能,也为居民搭建了社交平台,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以今年秋季开设的“松江布布艺课”为例,老年居民通过楼道群便可报名,在家门口就能学习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手工艺。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学习制作手机支架、小香包、托特包等布艺作品。“每周四上课成了我最期待的事。”严阿姨高兴地说,“不仅学会了手艺,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姐妹,退休生活很充实。”

除特色课程外,社区还结合传统节日持续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卢玲介绍,遇到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社区都会组织相应活动,并邀请共建单位参与,同步嵌入便民服务,让居民在节日氛围中感受社区浓浓的烟火气与邻里情。
见习记者:刘艺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