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从“反光镜”到“过渡板”,“多格合一”机制探索“无人管”到“共同管”的治理新路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0-27 15:37:09

在城市治理的末梢与缝隙中,常有一些“三不管”地带,它们不属于任何一个明确的权责部门,却真实影响着居民的日常安全与生活质量。在江浦路街道昆明路与齐齐哈尔路交界的丁字路口,就曾存在这样一处典型的“三不管”地带。然而,随着“多格合一”机制的深入推进,这些治理的“边角料”正悄然转变为社区共建共治的“暖心样本”

“丁字”路口:

一面反光镜,照亮拐角盲区

“没有反光镜,视觉死角太大了,每次过马路都心惊胆战。”一位市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昆明路与齐齐哈尔路交界处的丁字路口因结构特殊,形成较大视觉盲区,车辆和行人经过时存在不小的交通安全隐患。

然而,在派单处置过程中,问题却一度陷入“无人认领”的尴尬。相关部门回复称:“反光镜不属于‘四类’交通设施范围。”一句话,道出了现实中不少“无主责工单”的治理困境,问题真实存在,职责边界却难以覆盖。

面对这一“三不管”难题,江浦路街道城运中心并未推诿,而是迅速联系第二综合网格工作站启动响应机制。依托“多格合一”工作机制,第二综合网格工作站主动“兜底”,联合属地居委会共同寻找破题路径。由于路口紧邻商品房小区“仁恒海上源”,工作人员便主动与小区物业沟通,反复阐明安全隐患的紧迫性。最终,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况下,物业公司本着共建安全的社区责任感,无偿安装了一面广角反光镜。一面镜子,不仅照亮了拐角的盲区,更映照出社区协同治理的清晰路径。

无障碍坡道:

一块过渡板,连通暖心之路

改造前

几乎在同一时期,另一处“三不管”细节也进入了第二工作站的视野,“仁恒海上源”小区附近一处无障碍坡道因缺乏过渡板,导致轮椅无法顺畅通行,给残障人士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改造后

与“反光镜”工单相似,该问题同样面临“无主责部门”的现实困境。然而,有了前一次的成功经验,第二综合网格工作站再次启动“多格合一”机制,携手属地居委与小区物业,实地勘查、共商方案。在多方协作下,物业公司主动为坡道加装了一块光滑的金属过渡板,原本难以通行的台阶,变成了平缓通畅的“暖心路”

从“反光镜”到“过渡板”,两件看似微小的“角落事”,却是居民出行的“安全大事”。它们的解决,不靠行政命令,而靠主动担当的“兜底”精神、穿针引线的协调艺术,以及共建共治的社会情怀。这种建立在日常互信基础上的协同机制,让治理的触角成功延伸到制度的“缝隙”之中。

一镜一路虽小,却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大逻辑。当机制存在盲区,人情与担当便是最温暖的弥补。江浦路街道通过“多格合一”机制,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探索出一条“无人管”到“共同管”的治理新路。未来,这样的“小角落”还将继续被点亮,成为城市温度的最真实注脚。

文字 | 陈涛

图片 | 陈涛

编辑 | 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