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在这里,闵行全力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0-27 17:20:26

时光为卷,实干为笔。“十四五”的五年,是闵行锚定全面建成“创新开放、生态人文、宜居安居的现代化主城区”目标奋勇前行的五年,也是这座上海地理中心枢纽门户蝶变跃升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闵行区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连续两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斑斓呈现。

10月27日起,“今日闵行”联合闵行发展改革委推出非凡“十四五”、闵行这五年系列专题报道,与您一同回顾五年来闵行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带您循着奋斗的脉络,读懂这座城区的成长密码与幸福质感。

“十四五”以来,“大零号湾”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核心,大力推进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跑好原始创新“最初一公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全力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目前,区域内已累计汇聚13000余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6家,专精特新企业263家,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81家,估值10亿元以上企业47家,上市企业总部10家。

以创新改革为动力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溢出

完善“大零号湾”建设工作体制机制。调整完善“大零号湾”管委会,明确组织架构、工作职能、工作规则,建立主要领导调度会议、区校分管领导定期会议制度。强化“大零号湾”管委办统筹职能。实体化运作“大零号湾”管委会办公室,“挂图作战”推进任务落实。

加大高校创新改革支持力度。支持“大零号湾”区域内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开展高价值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推动原始创新突破;设立高校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研究和人才引育。推动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实施完全赋权、合规创业等成果转化创新改革,为科研人员“解绑”。

深入推进区校合作项目。市、区、校共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华东师大时空智能研究院等研究与技术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等项目形式,突破重点优势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十余项。

以要素保障为核心

构建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顶层设计。2023年2月,市政府正式发布“大零号湾”建设方案,明确市、区、校协同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的定位;2024年7月,市政府正式发布“大零号湾”专项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在“强策源、促转化、增动能”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持续推进技术、资本、人才、载体等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在组建“大零号湾”管委会的基础上,成立区属平台公司,与高校、园区等共建专业服务团队,深入校园提供“一对一”对接服务。

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高地。通过打造“海聚英才”创业城、引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项目等举措,累计吸引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数超千人。

强化全过程科技金融支撑。建成“大零号湾”金融港,26家金融服务机构集中入驻,每年举办超过100场项目路演活动;组建“大零号湾科创金融联盟”,集聚65家专业基金管理团队、资金规模超350亿元;通过政府母基金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近年来,区域企业获得投融资总额已超400亿元。

以产城融合为重点

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市区联动统筹推动“大零号湾”市级专项规划、产业规划的编制,围绕“C-T-O”三个功能区,打造“四个一”的载体空间,推动“研发-转化-产业化”“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布局。

打造一个科创服务地标,在核心策源C区(Core),以大零号湾科创成果转化中心和科创大厦为核心,建设“海聚英才”创业城和一站式政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工商、税务、知识产权交易、政策申报“一窗受理”。

打造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在成果转化T区(Transform),加快建设科技园孵化器等,承载师生校友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创新创业;依托T字形区结合常青园区、紫竹高新区等打造各具特色的双创载体空间,区域已建成科创载体面积152万平方米。

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在开放创新O区(Opening),承接发展壮大企业,形成产业溢出效应;如:节卡机器人等7家“上海交大系”智能机器人企业,吸引带动了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200余家企业到周边区域集聚,实现产业规模突破百亿。

形成一个科创活力湾区,区域整体陆续建成并开放“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馆、“大零号湾”科创水岸等高品质公共空间;人才公寓、中小学、医疗机构等配套不断完善,一个融合了科技与人文、时尚与活力,满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需求的国际化科创湾区正逐步形成。

供稿: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编辑:陈怡婷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