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饭一绝的干烧鲈鱼、酸甜可口的番茄牛腩、酱香浓郁的红烧肉……今天(10月27日)上午,位于安波路505号的长海路街道黄兴社区长者食堂江小杨饭堂迎来开业首日,各类菜品琳琅满目,菜香扑鼻、人头攒动。

这家占地400平方米的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还创新性地融合了“长者食堂”与“崇军食堂”双重功能,谱写出一曲“幸福养老”与“拥军优属”交织的温暖篇章。


走进宽敞明亮的食堂,选菜区里冷菜、热炒、锅仔等近50种菜品整齐排开。玻璃窗上贴着“6元区”“12元区”“18元区”三个价格区间,什么菜什么价一目了然。不少老年人点上一荤一素,加上老年卡每餐1元的民政补贴,20元左右就能吃一顿热腾腾、香喷喷的午餐。

“我点了一份烂糊肉丝、一份四喜烤麸,味道都不错!因为我牙齿没了,就想吃得清淡点。”80岁的闵阿婆端着餐盘满意地说,“没多少钱,一共十来元。”一旁的孔阿姨今天特地点了两个素菜尝尝鲜:“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这份粉条,是家里烧不出的味道。”


记者了解到,食堂周边居民区“扎堆”,老龄化程度较高。为此,食堂在硬件上设置了洗手台扶手、自助血压仪等多种适老化设施,在软件上也对标老年餐要求,严格做到减盐、减油、减糖、减辣。不仅如此,食堂还与区域社区医院合作,借鉴专业营养餐食谱,让老年人吃得开心又放心。
严阿姨今天是特地来打包外带的,她笑着说,买了四个菜,自己和老伴儿的一天两顿饭全都解决了,“我们老年人待在家里,每天烧饭烧菜也挺头大的,现在这家饭堂开了,我们吃饭就不用愁了。”

除了固定的基础菜品,食堂菜色还会根据时令随时上新。长海路街道黄兴社区长者食堂江小杨饭堂店长高强介绍:“我们总菜单上大概有180-200个菜品,每天平均上新5-10个菜品,让居民们每天都能换换新花样。”
下午三点半,长海路街道黄兴社区长者食堂江小杨饭堂开业仪式正式举行。随着“长海路街道黄兴社区长者食堂”的牌匾揭开,标志着社区老年人“幸福餐桌”正式开启。食堂还获颁“杨浦区崇军食堂”牌匾,这不仅明确了食堂拥军服务的定位,更有力推动杨浦区拥军优属工作向前迈进。

此外,“老杨树宣讲汇”团队负责人倪来娣、“老杨树宣讲汇”资深讲师忻培华,以及长海路街道“老兵雁行”兵支书们共同宣读倡议,号召社区各界积极行动起来,传承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主动关爱老年群体,踊跃成为社区服务的践行者和参与者,为社区有需要的居民,尤其是老年朋友提供贴心的帮助与真诚的关心。同时,他们也呼吁退伍军人充分发挥“退役不褪色”的精神风范,在社区建设与服务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此次食堂将“幸福养老”和“拥军优属”有机结合,是一项极具意义的举措。与其他社区长者食堂不同,这里在服务细节上深度融入了“双拥”元素,一方面为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提供专属折扣,另一方面推出“戎耀小馄饨”等特色美食,将拥军情怀巧妙融入日常餐饮。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戎耀咖啡”的制作环节。食堂特邀任职过上海熊爪咖啡店长,且在2019年斩获全国咖啡师比赛冠军殊荣的长海路街道残疾人杰出代表陈莹莹现场制作。她所制作的“戎耀咖啡”拉花巧妙融入了拥军元素,每一杯咖啡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用“舌尖上的美味”温暖着居民“心间的温度”,成为食堂的一大特色亮点。
食堂的开业不仅是一顿热乎饭,更是一个社区服务的温暖枢纽。除了主会场的精彩活动,分会场的系列暖心服务同样将关怀落到了实处。

在义诊服务专区,长海医院的专家们坐堂,为社区老年人、优抚对象以及退役军人提供专业的健康问诊服务。专家们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咨询者解答健康疑问,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给出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和健康建议。

手工活动专区则充满了温馨与创意。认知障碍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现场制作扭扭棒花束。这些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花束,不仅是老人们用心制作的作品,还被当作礼物送给了现场的居民,增进了社区成员间的互动与情感连接。

书法活动专区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书法爱好者们挥毫泼墨,一笔一划写下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寿”字。工作人员将这些“寿”字精心贴在点心上,然后将这份带着深深祝福的点心送到社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手中。
文字 | 汤顺佳
图片 | 汤顺佳
编辑 | 奚宇轩
部分图片来源长海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