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和煦,情暖重阳。为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近日,一场以“认知友好·敬老同心”为主题的活动在控江路街道多代园内拉开帷幕,这也标志着控江路街道在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活动现场,首批“认知障碍友好单位”授牌环节成为全场焦点。来自多家养老院、为老服务中心及健康企业的代表依次上台,接受友好单位标牌。 国融乐养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政府项目运营经理钮寅啸在采访中介绍,控江路街道目前已有20余家友好单位加入联盟,覆盖养老、医疗、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我们希望通过联盟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从筛查、干预到支持的完整服务体系,真正实现‘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区参与’。” 作为友好单位一员的控江路街道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孙婵表示,“日间照料中心是构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将全力发挥贴近高危长者、服务专业的优势,与联盟伙伴们一起,共同守护社区长者的记忆健康。”她谈道,在日常服务中,日间照料中心接触到的多为高龄、半失能长者,这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发现社区认知障碍风险人群的重点场所。 加入联盟后,控江路街道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将把认知障碍风险筛查融入日常接待与健康管理中,实现常态化、动态化的风险监测,确保能早期、精准地识别出需要帮助的长者。同时,中心还将与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专业社工、康复师紧密协作,为这些长者提供专业非药物个案服务通过一人一档的方式,为这些风险长者建立数据库,以便后续的追踪和回访。 上海开放大学民生学院的张雨佳老师作为特邀专家,围绕“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展开主题发言。她指出,认知症不仅是个体健康问题,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建设友好社区,不只是建几个活动中心,而是让邮局、银行、商场等日常场所都能理解、接纳并帮助认知症老人。” 张雨佳告诉记者,“友好单位”的意义在于推动各单位自发做出改变,例如培训员工识别认知症症状、设置记忆辅助标识、开展认知训练活动等。“一个小小的举措,可能让社区对长者更加友善。” 在室外现场体验互动现场,公益理发、长护险咨询、脑健康筛查、记忆拼图、中医问诊等摊位前人头攒动,不少老人手持集章卡,边玩边学,边体验边交流。 今年91岁的张凤珍阿姨和80岁的徐月珍阿姨几乎每天都会来多代园“报到”,今天的特别活动引得两位“好闺蜜”连连称赞:“这些游戏蛮好玩,我们老人就是要多动动脑!”居民李永娣也表示,街道常办的手指操、搭积木等活动既健脑又有趣,“希望多办这样的活动,我们都有兴趣参加。” 控江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多代园)负责人孙迎霞表示,加入联盟后,中心将开放场地资源,常态化开展认知筛查、手机教学、健康宣讲等服务。“我们要做到‘预防在社区,干预在身边’,同时做好认知友好的宣传员,让更多老人了解认知症,减少偏见与恐惧。” 钮寅啸透露,目前控江路街道已拥有200多名认知障碍服务志愿者,涵盖老中青三代,包括社区干部、养老护理员、大学生、企业职工等。他们不仅参与筛查与陪伴,还接受系统培训,学习如何与认知症老人沟通、如何进行心理疏导。“我们不仅要人多,更要专业。”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重阳敬老的传统延续,更是一次社区认知友好建设的生动实践。从授牌仪式到专家讲解,从互动游戏到志愿服务,控江路街道正以实际行动,为长者构建一个理解、尊重、支持的友好环境。 文字 | 宋玥 图片 | 宋玥 编辑 | 熊乙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