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居民的“一腔热血”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长久活水”?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给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解题思路。
近日,一场融合试点展示交流活动在长白228街坊举行,不仅展示了“专业”为“热情”赋能的治理成效,更通过同步发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包”,为高校“智力富矿”精准导入社区架设了新桥梁。这场“1+1>2”效果的“化学反应”生动诠释了如何将“社工线”与“志愿线”拧成一股绳,织密基层治理网。
“老法师”有了“新章法”:
专业社工让邻里守护“临危不乱”
“不好,着火了!”今年4月的一天中午,内江路384弄居民区平安志愿者朱海江和队员们正在巡逻,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焦糊味,一户人家的窗口正涌出滚滚黑烟。
“我们立刻分头行动,打119、联系业主、确认屋里是否有人、煤气阀是否关闭。”朱海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在消防车赶到前,正是这支由居民组成的志愿队,拎着灭火器冲在前面,有效压制了火势蔓延。

朱海江的经历,正是长白新村街道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的生动缩影。如何让志愿服务跳出“随手拍”“临时帮”的范畴,变得更专业、更持久?长白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找到了路径。
“我们依托228街坊城市更新的优势,构建了‘专业社工统筹、社区志愿者扎根、高校力量赋能’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李芳介绍。在这种模式下,专业社工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成为了志愿团队的“赋能者”和“指导员”。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产生“1+1>2”效果的化学反应。他们指导动迁居民组建“红色宣讲队”,用“自家事”解读政策;他们联合大学生设计课程,培育“路二少年说”宣讲队,让孩子们用童真视角讲述街区变迁;他们为“邻声调解”志愿团队提供法律支撑,让矛盾化解既讲情理也守法理。
李芳说:“我们切身感受到,最显著的转变在于社区氛围。专业力量的介入,让居民角色从被动的‘等靠要’,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创’。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这种融合,也撬动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在228街坊党建共同体平台下,商户也成了“合伙人”。熊猫饭堂经理于之军不仅为外卖小哥推出“午市后暖心价”,还在台风“竹节草”来袭时,和志愿者一起,准时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腿脚不便的王阿婆手中。“我们不仅是提供一餐热饭,更是社区温度的传递者。”于之军说。
大学生有了“新考场”:
一份指南让所学精准落地“生活圈”
在长白,志愿服务的“同心圆”正越画越大,一股“新势力”的加盟尤为亮眼——来自杨浦区各大高校的大学生。
“杨浦高校云集,如何将这些‘富矿’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持久动能,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杨浦区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张磊告诉记者。

活动现场,一套精心设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包”正式发布。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清单”,更是一套系统的“引导手册”。据了解,该“实践包”堪称一份“社区服务指南”,里面不仅系统梳理了社区治理中的“急难愁盼”需求清单,还打包提供了如“‘社群官’支持计划”、项目运作指引、专业社工对接路径等一系列“工具”,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专业所学与社区需求精准匹配,深度融入社区。
“实践包”的发布,也为同日启动的“Young社区公益项目大赛”提供了“操作图”。大赛将“实践包”中的社区需求作为赛题,广发“英雄帖”,邀请青年学子揭榜挂帅。

上海理工大学的刘浩就是首批“尝鲜”的大学生公益“社群官”之一。他和团队把“硬核科技”带进了社区。刘浩告诉记者:“我们正在规划‘机器人物流小车’改造计划,为其加装超声波雷达和自动跟随系统,未来它将能智能跟随老人出行,协助搬运重物。对我们而言,这是连接‘象牙塔’与基层社区最坚固的桥梁,是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我们在服务中成长,社区因我们而更有活力。”
“专业”与“热情”的融合,不仅激活了“外来”的大学生,也点燃了“在地”的小主人。

来自水丰路小学的郑传钖是“路二少年说”宣讲队的一名“小骨干”。他从最初的“小清洁员”,成长为自信的街区“小导游”,向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228街坊从“老破小”到“新示范”的故事。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声音很‘轻’。但在居委会叔叔阿姨和大学生哥哥姐姐的指导下,我学会了用眼睛去观察、用自信去表达。‘路二少年说’为我们这些孩子搭建了一个发声的舞台,让我们的想法被听见,让每份小小的力量,最终汇聚成推动社区前进的响亮合声!”郑传钖说。
从白发苍苍的“老法师”,到充满奇思妙想的大学生,再到稚嫩的“红领巾”,一个覆盖全年龄段、融合多方力量、兼具专业与热情的社区治理“生态圈”,正在长白新村的沃土上蓬勃生长。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周梦真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