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太方便了!杨浦“运动处方”开到居民“家门口”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0-28 11:40:42

10月26日,一场作为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重点活动之一的“韵动杨浦·秀出来”重阳银龄会,在杨浦区五角场广场举办。这场活动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由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体育总会主办,杨浦区体育局、杨浦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等共同承办,将“运动干预门诊”与“‘三高一重’义诊区”搬到了台前,是杨浦区探索“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推动“防未病”理念向社区“最后一公里”渗透的务实缩影。

“运动处方”开到百姓身边:

“治未病”理念跑通“最后一公里”

“以前总觉得,高血压么,少吃点盐、多走走路就行了。今天这个‘运动门诊’的医生告诉我,走路也有讲究,要看心率、看时长,还给我开了张‘运动处方’,这可比自己瞎练科学多了!”家住附近的一位市民,手握刚拿到的个性化运动建议,连连称赞。

记者在现场看到,相比于一旁的健身技能展示,新设立的“体医融合体验区”人气更旺。来自专业医疗机构的运动医师团队,正忙着为居民们进行体质测试、解答疑问。

据了解,此次活动内容涵盖六大板块,包括老年体育团队健身技能展示、体育技能互动培训、体医融合体验区、趣味运动嘉年华,以及非遗文化展示与手工体验。多元化的项目设计不仅展现了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杨浦区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过程中的系统思维与文化关怀。

“今年是上海市的‘体重管理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尤其是‘三高一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超重/肥胖)人群,有强烈的运动意愿,但缺乏科学的方法。”活动相关负责人坦言,“‘体医融合’就是要解决这个痛点。”

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关键在于将专业的医疗知识“转译”为通俗易懂的运动指南。活动现场,中医养生咨询、个性化运动处方等服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变成了“每天快走30分钟,心率控制在120次/分”的具体指导。

这种将专业医疗服务“打包”送入社区、送上广场的模式,真正打通了“防未病”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科学健身的意识在老年群体中扎根发芽。

“健康师”融入社区网格:

“体医”双向奔赴构建“服务闭环”

近年来,杨浦区始终在探索构建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动健康服务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体育”与“医疗”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体育部门积极推动“社区健康师”团队建设,让专业的健身指导力量下沉到街道、融入到网格;另一方面,卫健部门则推动“运动干预门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铺开,将其纳入“三高一重”慢病管理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筛查—评估—干预—跟踪’的全流程服务闭环。”区体育局想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一个“三高”老人在社区卫生中心被筛查出来后,接手的可能不仅是全科医生,还有社区健康师。他们将共同为老人制定一份“运动+营养+医疗”的综合方案,并定期跟踪干预效果。

从单一的体育健身,到多元的健康管理;从松散的社区活动,到精准的闭环服务。杨浦区的实践,正推动“体育+医疗+社区”的协同治理走向深入。这不仅是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社区健康场景中的生动落地——它让城市的“温度”,在每一张开给百姓的“运动处方”中变得可感可及。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