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晨曦拨开淀山湖的薄雾,白鹭振翅掠过如镜的湖面;当元荡岸线的绿道迎来奔跑的身影,林间的风穿过蓊郁的林地;当太浦河的清流携着上游的云影,缓缓汇入长三角的经络——我们看见,绿色不仅是上海市青浦区的底色,更是写入肌理的发展逻辑,是一幅从“十四五”规划蓝图中铺展而出的“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温暖家”的生动画卷。
近年来,青浦区成功创建上海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扎实推进金泽镇、朱家角镇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青浦特色的生态品牌。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成功建成“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与“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新增水美村庄3个、水美社区两个,7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展现江南水乡新风貌。在城市节水方面,获评“上海市节水型社会示范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成效显著。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形成“青浦样板”,1家单位入选市级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典型案例、5家单位纳入储备名单,基层实践持续涌现。
青浦区拥有丰富的河网湖荡,“十四五”期间的治水行动,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更是一场对江南水乡生态本底的回归与重塑。
太浦河的变迁是一个缩影。这条流经沪苏浙三地的河流,曾经面临共同的治理难题。如今,通过联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太浦河(含水乡客厅)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沿岸生态岸线贯通,水生植物繁茂,成为一条流动的生态廊道,实现了从单一防洪功能到生态、经济、文化多元价值的转变。
“蓝色珠链”的构想正在变为现实。通过实施“蓝色珠链”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北横港段8.4公里岸线全线贯通,一批断头河获得新生,河湖水面稳步增加至125.65平方公里。治理不再局限于清淤疏浚,而是将生态修复、景观营造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金泽镇岑卜村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水质,还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虎纹蛙等物种重新回归,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治理的智慧,在于系统施策。青浦区构建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水环境治理体系。2507公里河湖岸线完成排污口排查溯源,36个重点河湖排污口完成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7.8%,163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完成提标改造,构建起“区级监测+镇街检测+企业自检”的三级水质监测体系,筑牢水生态安全底线。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民之所感,亦是政之所向。青浦区的天空更蓝、土壤更净,背后是一场多领域、全过程的协同治理。
在工业领域,一批重点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传统燃油锅炉逐步换上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在交通领域,通过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淘汰老旧柴油车、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构建起绿色交通体系。在建设领域,扬尘在线监测网络覆盖重点场所,实现从监测、通报到整改的全过程管理。
土壤安全关乎民生根本。青浦区将防治贯穿土壤管理始终,从重点企业隐患排查到建设用地全过程管理,形成了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对受污染耕地实施严格管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守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无废城市”建设让资源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作为上海市首批试点地区,青浦区构建了系统的建设框架和工作体系。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湿垃圾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建筑垃圾再生为建材,工业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持续提升。更重要的是,“无废”理念浸润人心,学校、工厂、医院、楼宇等各领域的创新实践百花齐放,累计开展“无废城市”典型案例宣传等近百次,实践与宣传相互促进,有效推动了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

青浦区以水为韵、以绿为脉,持续完善五级城乡公园体系建设,绘就了一幅“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画卷,让生态之美触手可及。
全区新增城乡公园31个,环城水系三期、上达中央公园南园一期、重固文心公园等重点项目相继落成,18个口袋公园实施精致改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08平方米。绿道网络同步延伸,新增绿道74公里,立体绿化7.8万平方米,环元荡、环城水系、环淀山湖等骨干绿道串联成网。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6.53%,新增小微开放休闲林地23块、千亩开放休闲林地3块,构建起“水绿交融、城园共生”的生态脉络。
通过推动“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生活”等多功能融合,青浦区的绿色空间正从观赏场所转变为承载市民健康生活与城市温度的“温暖家”。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青浦区将绿色低碳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结构实现“腾笼换鸟”。五年间,完成1005项产业结构调整,腾退土地6596.9亩。朱家角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全覆盖。与此同时,建成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市级绿色工厂,西岑科创中心、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拔地而起,为“长三角数字干线”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零煤炭消费成果持续巩固。青浦新城中央商务区近零碳专项规划落地实施,低碳能源、绿色建筑、智慧交通等系统集成,勾勒出未来城市的绿色样板。
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绿色转型。44个慢行交通项目让城市“慢下来”,也更“健康”。沪苏湖铁路练塘站、西岑公交枢纽等一批公交枢纽相继投入使用,新能源公交车、氢能源班车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推广应用,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构建起多层次绿色交通体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青浦区以改革破题,用创新引路,织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放管服”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青浦区重置审批流程,创新推出辐射安全许可告知承诺、在长三角示范区首试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在上海市率先落地“打捆环评”……一系列首创性举措,推动环评审批时限从60天压缩至5个工作日。
改革的“减法”为企业松了绑,而青浦新城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的率先完成,则是在管理与服务上做“加法”。它通过科学的分区管控,为企业提供从项目准入、评估到管理的全流程线上服务,犹如一套精准高效的“环境导航”系统,指引企业轻装前行。
智慧监管能力显著提升。青浦区构建“空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布设自动监测站点,运用激光雷达、走航监测、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污染精准溯源。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升了环境监管的智能化水平。
跨区域协同治理取得重要突破。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组成部分,青浦区深度参与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探索,推动标准、监测、执法跨域统一。联合建立河湖长制、“太浦河云管家”平台、跨界联合执法等创新机制,推动元荡、淀山湖等重要水体从“分治”走向“共治”。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完成长三角首批跨区域排污权交易,30个行政村试点生态积分制,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十四五”期间,青浦区生态环境保护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生态更宜居。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浦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最美注脚。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