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宝山 > 文章详情

一年就为这三口,糯叽叽热乎乎甜蜜蜜的重阳味

转自:上海宝山 2025-10-29 17:14:19

寻味罗泾

一年就为这三口

糯叽叽热乎乎甜蜜蜜的重阳味

点击观看视频

重阳美味

LUOJING

秋风渐染宝山区罗泾镇的街巷,檐角的栾树花簌簌飘落,混着隐约的米香与薯甜,提醒着人们重阳佳节的临近。对于罗泾人而言,这个节日的仪式感,从来都藏在几样家常美味里。四喜风糕的软糯、红薯汤的清甜、烘山芋的焦香,这三样浸透了时光的老味道,承载着罗泾人数代人的节日记忆,也延续着老镇独有的重阳风情。

四喜风糕代代相承的重阳记忆

重阳餐桌上,四喜风糕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种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糕点,不仅是本地人生逢喜事的上选,在重阳,更藏着“福禄寿喜”的美好寓意,成为家家户户过节必备的传统美食。

今年61岁的沈爷叔,做四喜风糕已有四十余年。制作四喜风糕的工序并不复杂,但每个细节都很重要。“做风糕讲究‘料真、工细、时准’,一步都不能错。”洋桥村西杨宅后的老屋里,沈师傅正端着细筛轻晃。新碾的米粉在筛网中簌簌落下,细密如尘。这是他做风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只有米粉足够细腻,后续蒸制出的风糕才会拥有松软绵密的口感。沈师傅选用的是本地稻田里收获的粳米与糯米,按比例混合后,经清水浸泡一夜,再用老式石碾碾磨成粉,保留了米香最本真的滋味。

铺糕的环节最见功夫。一层米粉均匀铺在圆形模具底部,用竹片轻轻压实,再匀撒上一层碾碎的红糖,接着又铺一层米粉,用竹片细细刮平顶部,确保厚薄均匀。最后,从瓷盘里拈起洗净去核的红枣,还有切成细条的红绿丝,在雪白的米粉上精心摆放点缀,这四喜风糕的“形”便算是立住了。

一切准备就绪,将木模送入蒸屉。大火烧开蒸汽后转中火慢蒸,二十分钟的等待里,米香、糖香与果干的香气渐渐交融,从蒸笼缝隙中溢出,飘满整个老屋。“以前重阳,家家户户都要蒸四喜风糕,这香味能飘半个镇子。”沈师傅一边守着蒸笼,一边回忆道。他做风糕的手艺传自母亲,如今已有四十余年,现在他的女儿放假时也会来帮忙,学着筛粉、铺料,接过这门承载着家乡记忆的手艺。

出锅后的四喜风糕趁热脱模,切成小块,咬上一口,软糯中裹着红糖的香甜,红枣的绵密与红绿丝的清爽交织在一起,每一口都是记忆里熟悉的味道。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重阳前总会特意托人从沈师傅这里订上几盒,送给家中长辈。这一方小小的风糕,不仅串联起罗泾人的节日仪式感,更在代代相传中,将“福禄寿喜”的美好期许与不变的乡土味道延续下去。

红薯双味一碗甜汤暖脾胃

                一捧焦香暖手心

如果说四喜风糕是罗泾重阳的“仪式担当”,那红薯便是最暖心的“甜蜜慰藉”。金秋时节,田间地头的红薯迎来丰收,胖乎乎的红薯埋在松软的泥土里,表皮裹着一层薄泥,挖出来时还带着点大地的余温。

罗泾人做红薯汤,偏爱本地种植的“红心蜜薯”。这种红薯皮薄肉嫩,含糖量高,煮出来的汤色泽红润,甜香浓郁。

煮红薯汤时,先将红薯去皮切块,放入锅中,加入没过红薯的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关键是要煮到红薯软烂,用筷子一戳就透。”洋桥村的陆阿姨介绍,传统的做法不会加任何调料,全靠红薯本身的甜味,这样才能尝到最纯粹的清甜。煮好的红薯汤热气腾腾,舀一勺入口,甜而不腻,暖意顺着喉咙滑入胃里,驱散了秋日的凉意。

这份红薯的甜暖可不只局限于汤碗里。入秋以后,丝丝缕缕烘山芋的香气也总萦绕在罗泾的宅前屋后。

老灶下的炉膛里,炭火正旺,一个个红薯被埋在里面,烤得外皮焦黑,不时渗出甜甜的汁液。

陆阿姨说,在田地里挑选新鲜红薯,回来后先放在通风处晾一天,让表皮水分蒸发,这样烤出来的红薯更易熟透,香味也更浓郁。

烤红薯时,需控制好炭火的温度,不能太旺,否则外皮烤焦了里面还没熟;也不能太弱,不然会失去焦香的口感。凭借多年的经验,陆阿姨总能精准把握火候。每隔十分钟翻动一次红薯,确保受热均匀。大约四十分钟后,烘山芋就烤好了。她用铁钳将红薯夹出,在铁皮上敲几下,裂开的外皮里露出金黄的果肉,甜香瞬间扑面而来。

“小时候天气一凉,最盼着的就是买一块烘山芋,这东西越热越好吃,剥开皮要吃的第一口都是要抢的。”对于罗泾人而言,这热乎乎的烘山芋,不仅是解馋的小吃,更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味觉记忆。

四喜风糕的吉庆、红薯汤的清甜、烘山芋的焦香,这三样看似普通的美味,构成了罗泾秋日独有的味道。如今,这些味道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罗泾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乡愁印记。这个重阳,不妨回到罗泾,尝一口传统美味,感受那份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与传承。

通讯员:陆敏

编辑:王之仪(实习)

资料:网罗泾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