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入选人数全市第一!为这所学校的学生点赞→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0-30 18:02:09

2025年上海市青少年工程院工程小研究员拟招收名单日前结束公示,全市共100名学生入选。其中,嘉定区第一中学学子占据10席,入选人数位列全市参选学校第一。

上海市青少年工程院工程小研究员招募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联合上海大学主办,面向全市在读初、高中(含中职)学生,选拔具有工程创新潜能的青少年作为工程小研究员,通过大国工匠精神课程、工程通识课程、工程实践课程、考察交流、工程实践营等平台进行培养。

嘉定一中的入选学生数量在此次招募中“拔得头筹”,秘诀何在?第一教育走进校园采访了小研究员代表,并近距离感受了这所学校的“科创范儿”。

一群“有温度”的小创新者

据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工程院工程小研究员招募设置申报材料初审及现场复试两个环节。在初审中,学生需要介绍自己最具代表性的工程实践项目。

提到工程创新,很多人会联想到“高大上”的工程项目,而嘉定一中的这群小研究员,则将目光投向了身边人、身边事,第一教育发现,不少学生的课题灵感很暖心。

“我手中的课题是研发一款针对光过敏患者的紫外线防护提示器。”学生黄栋谈到,他的课题灵感可以追溯到初中时期,“有一次,我的英语老师在阅卷时,受到试卷紫外线消毒剂的影响,皮肤大面积起疙瘩,当时要是有一个机器能够提醒他注意防护就好了。”黄栋介绍,他正在制作一个可以根据环境及时发出紫外线防护提醒的App。

学生卢雨晨则将目光投向了家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显,卢雨晨发现,家中长辈在使用电脑时经常遇到种种困难。为此,她正在搭建一个面向中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提升网站,基于算法、根据使用者的电脑操作熟练度,为其推送相应的学习教程,实现“手把手”的详细指导。

“我是一个‘植物杀手’,养植物总是养不活,而我的好朋友则是一个热爱生活、擅长侍弄花草的人,我们俩一拍即合,打算研发一款可以根据环境的温度、湿度等给予使用者养护建议的花瓶。”学生张沁妍告诉第一教育,她正在和小伙伴管一诺共同研发一款智能花瓶。她们还计划为智能花瓶加入更多交互功能,让它能和使用者对话。“现在人的生活都相对独立,不少人都会有一种孤独感,我们希望通过这款能聊天的花瓶,给人们带去更多心灵上的抚慰。”

一所“科创范儿”十足的学校

据了解,工程小研究员招募的复试结合面试及动手测试,考查学生的多方面素养。在嘉定一中课程发展部负责人秦汉看来,入选的10位学生有着这些共同特质:一是对工程创新有着浓厚的兴趣,二是动手能力强、创造力强。

工程创新,不光需要创意,更需要将创意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能力。采访中,几位小研究员都提到了学校对他们的支持。

“我在学校的编程社团学习了相关知识、技术,这让我有机会把想法变为现实。”黄栋说道。卢雨晨告诉第一教育,学校的科创氛围很浓厚,开放实验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张沁妍则谈到,学校经常开设“院士大讲堂”,让她有机会和“科学大咖”面对面,不仅开阔眼界,更让她能学习“大咖”们的科学家精神。

“人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可以从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起步。嘉定一中珍惜学生大大小小的灵感,并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实现创意,使他们的创造力被放大,让创意转化为‘产出’。”秦汉说道。

在嘉定一中,科创不是少部分学生的“专利”。学校搭建起“分层分类、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金字塔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是“塔基”——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普及科学素养,融入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丰富多元的科学教育选修课程为“塔中”,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在“塔尖”部分,对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为其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提升研究质量。

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创视野,学校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开设“院士大讲堂”“嘉懿通识讲堂”“嘉懿科学论坛”,将院士、专家请进校园,通过学术报告、课题指导和学生近距离交流,弘扬科学家精神。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院士、科学家的工作场所和实验室参观学习,在上海天文馆、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中国商飞公司等开放式“学习场”,开展科创研学。

此外,学校还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走上“舞台”,通过“输出”提升科学表达能力,每年举办科学论坛,组织学生交流课题研究成果,并将优秀研究论文集结成册,也让更多学子在同伴的“感召”下点燃创新热情。

一座不断迭代升级的“实验场”

在嘉定一中校园的显眼位置,有一座“嘉懿创新思维广场”,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丰富多彩的创新课程,并开展实践操作。采访中还出现了特别的一幕:一群初中生走进位于嘉懿创新思维广场的3D打印实验室,跃跃欲试地开展相关探索。据介绍,学校构建了中科•嘉一教育集团小初高贯通的科创课程体系,让科创的种子在集团校学生心中萌芽。

此外,学校还搭建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多元平台借助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的力量,为科创类课程的开设、学生课题辅导等提供保障,还联动高校实验室、中科院研究所、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等助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逐渐明晰成长的方向。采访中,几位小研究员表示对未来的专业选择已经有了初步计划:黄栋表示将投身科研领域,卢雨晨打算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张沁妍则结合自己天文爱好和工程创新经历,准备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

近三年,嘉定一中学子参与在各类科创比赛、评选中表现出色仅2024学年,学生荣获国家级奖项42项、市级奖项201项。2025年,5位学生入选上海市教委、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联合主办的100名“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

教学相长,科学教育也已经成为嘉定一中的闪亮名片。学校获评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全国文明校园、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近来,嘉定一中又有了“新动作”。学校正与中科院微系统所合作打造“AI+芯片”实验室,开发以芯片设计与应用为核心的“嘉懿之芯”系列课程,并打造基于AI的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嘉定一中的科学教育“实验场”还将不断迭代升级……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