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如何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全国研讨会上这样说……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0-30 18:02:34

10月29日至30日,“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学术交流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举行。

来自全国教育行政、教研机构、中小学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近500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这一主题,共话科学教育新路径。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由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承办。

探索科学教育“加法”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邓永刚主持并致欢迎辞。他指出,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学术引领、课堂展示、资源对接等多种形式,系统探索科学教育“加法”的实践路径。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管文洁在致辞中强调,“科学教育加法”不是简单的课时叠加,而是教育生态的系统重构。她分享了嘉定区在构建全域贯通科学教育体系、打造特色课程群、建设实践基地、培育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展现了区域推进科学教育的“嘉定样本”。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校外教育管理处处长张旭在讲话中指出,“加法”的本质是“乘法”,是资源、课程、师资、政策的系统集成与协同发力。他介绍了上海市在政策环境、资源供给、师资能力等方面的“组合拳”,展现了上海作为教育改革前沿的担当与远见。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业务处二级调研员张晓彬从国家政策层面,阐释了科学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强调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推动校内外资源深度融合,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韩民在总结发言中呼吁全国教育同仁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以科学教育为抓手,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

对口帮扶同心筑梦

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画卷中,革命老区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推动教育公平,开幕式上正式发起了“科学之光 同心筑梦——助力革命老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倡议,并举行了两对学校的现场签约仪式。

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与赣州市章贡第二小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思源实验学校结成对口帮扶,将在课程、教研、师资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质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为将这份共识转化为坚实的行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所广一宣读了“‘科学之光 同心筑梦’倡议书”。

从“加法”到“乘法”

学术讲坛由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朱雪梅主持,多位专家从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阐释了“科学教育加法”的多元路径。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在“单元时代的AI教研”报告中指出,科学教育应跳出“单节课”思维,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估,善用AI工具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罗星凯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科学素养教育能力建设创新实践”报告,聚焦“科学素养教育能力建设”,指出“加法”的核心在于从“教知识”转向“育素养”。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士强在“面向未来的科学高中建设的问题思考”报告中提出核心思辨:科学高中是何种新范式?如何定义“顶尖”与形成“梯队”?进而引导思考三大战略抉择:对象上面向全体或尖子、能级上重基础或拔尖、课程上含高阶或广谱。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丁馨在“校内外协同创新  构建全域科学教育生态”报告中阐述了嘉定区通过“校内外协同”构建全域科学教育生态的实践。她强调需打破学校围墙,将区域产业、科研与企业资源转化为生动教育场景,通过机制创新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激发科学兴趣提供区域解决方案。

一平米的科学宇宙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方与展示平台,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以“一平米科学博物馆”为代表的课程创新,成为一大亮点。

在教学楼中,20余个仅一平方米的展台,构成了一个微缩而丰富的科学世界——从“手搓”版“中国天眼”,到完整的养蚕缫丝过程,再到创意船模与地形地貌模型,每一项作品都是学生探究精神与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党支部书记、校长邱超介绍,“一平米科学博物馆”不仅是课程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学校“科学教育加法”实践的缩影。学校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及嘉定区科研院所资源,开发了20余门特色课程,旨在“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在真实、开放、跨学科的学习场景中,滋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基因。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通过学术讲坛、教学展示、沙龙研讨、专家点评等多元形式,与会代表围绕科学教育的前沿理念、课程重构、师资培养、资源整合等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课例、项目与区域经验得到集中展示,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提出三点建议:系统推进成果转化,构建开放式资源共享库;扎实推动倡议落实,建立革命老区科学教育“双向赋能”机制;搭建长效交流平台,形成常态化、跨区域的科教合作生态。


文字:白羽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