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魔都稻田“出圈”记丨稻田+乡村:从艺术节庆到诗意栖居

转自:上海三农 2025-10-30 18:05:28

10月的秋风拂过无垠的金色稻浪,郊野大地的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芬芳。在魔都上海,稻田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演化成为艺术创作的画布、文旅融合的舞台、社区营造的客厅和城乡情感联结的纽带。在这丰收的季节,一场以“稻田+”为名的实验正在沪郊沃土上生动上演,奏响一曲自然、艺术与人文交织的城乡协奏曲。

“稻田+”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它如同一股活水,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重塑了乡村的价值与自信。

在松江泖港,泖田艺术节已从一个镇域活动成长为展现浦南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平台。其意义不仅在于三天的热闹,更在于持续的孵化效应。由上一届艺术节孵化而来的乡村创客基地“HULA胡光里”,已成为沪郊知名网红打卡地。未来,泖港镇将以“胡光里”为支点,串联起直播花田、骑行集结点、砖窑新生等文旅项目,不断完善“吃住行”链条,目标是让乡村既能引得来人,也能留得住人。

艺术节期间的“对话新阶层·乡建漫谈”板块,更是将思想交锋的现场搬到了田间地头。新农人、政府部门、投资人、乡建学者围绕资金、技术、品牌、人才等现实难题“出题破局”,通过“需求上墙+自由对接”的形式,实实在在地促成项目合作。与此同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高校师生通过摄影展、建筑速写,与在地文明乡风进行“对话”,为乡村建设注入学术与艺术的视野。

同样,在金山的实践中,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也是一次深入的社区营造。艺术家们使用的竹材来自热心村民,稻草由村委会协调,搭建工作离不开村民师傅的汗水。正如团队所坚信的:“可持续不只是环保的材料,更是情感的可持续。”这群年轻人,正用创意与行动重新编织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展览开幕后的共创活动,如《食迹寻踪》乡村行走和“稻草人”工作坊,吸引了更多城市年轻人加入,让这场艺术行动在城乡交融的温度中持续演进。

从嘉定的建筑美学、金山的共创艺术、横沙的稻田彩绘,到松江的节庆对话、青浦的健康生活,沪郊大地的“稻田+”实践已然绘就一幅超越传统农业的壮阔画卷。

在这里,稻田是母亲的胸怀,是艺术家的画布,是孩子的自然课堂,是游人的诗意栖居,更是乡村走向城市的起点。市民选择周末驱车来到乡野,在艺术与稻浪间流连,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与农产品,更有一份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感知与情感联结。

听,这曲由稻浪、艺术与人心共同谱写的协奏曲,正愈发悠扬,回荡在魔都金色的秋天里。

邀您“乡遇”沪上美好

魔都藏田园  转角遇稻香 

「魔都乡遇」

吹旷野的晚风~

看天边的烟火~

去心中的远方~  

文字:欧阳蕾昵 张孜怡 曹佳慧 殷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