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桥四村,治理创新并不靠“重器”亮相,真正托起社区信任的是一本朴素的民情日志。从起初敲开居民家门的“敲门砖”,逐渐变成社工团队的“传家宝”,这本小册子的每一页,都写着一个社区如何倾听、如何行动、如何把居民利益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长桥四村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重,加装电梯、楼道乱堆放、为老服务等难题贯穿治理日常。长桥四村居委会社工递上几本民情日志,让大家看到一条条清晰的解决轨迹,也看到社工在处理问题时的思考和学习。比如95岁独居老伯长护险申诉的全过程,记录里既有紧急的情况判断,也有一遍遍的沟通与回访。

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自治
在长桥四村居委会社工的分享下,访学社工们沉浸式体验了“走四百”(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的实操流程。民情日志的背后,是“走四百”工作法的全面铺开。社工们走进楼栋、走近居民、走进诉求、走向解决,把工作做在看得见的地方。线下“铁脚板”敲门上门,线上“云邻里”及时更新,双渠道保障问题不遗漏、信息不脱节。人群不同,沟通方式相应调整。对老人是常走常访,暖心陪伴;对上班族是错时交流、兴趣连结;对特殊群体是默默托底、及时解难。

社工上门“走四百”
长桥四村还通过建立“居民关系档案”、设立“居民议事厅”、实行“服务反馈闭环”等制度,让沟通从“阶段性任务”转为“常态化工作”。每一句倾听、每一个提问、每一次情绪回应、每一条记录,组成了一套制度化的沟通机制,让“听见居民”成为日常。
访学中,长桥四村居委会还重点阐述了民情日志在精细化管理、无缝协作、资源整合三个核心维度上的实践价值,并结合生动案例,让访学社工看到了治理效能的切实提升。在95岁独居老伯的长护险申诉过程中,得益于民情日志中“一户一页”的精细化管理,社工们精准了解了老人的心脏病史和紧急联系人信息,从而迅速响应。有了民情日志,全岗接待值班社工也能快速了解居民情况,保证关键服务不脱节。借助民情日志中对居民特长和个性化需求的记录,社区里像“闲置换米油”这样的“情感置换”活动,正成为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方式。

“长治”交流观察点访学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长桥四村居委会与访学社工们还就民情日志的“纸质版与电子版”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索更高效、更人性化的信息记录方式。长桥四村居民区的这场实地学习,不仅让访学社工学到了“民情日志”“四步走”工作法的实操技巧,更展现了“长治计划”的核心价值——通过“点位实践+专业督导+社工学习”的模式,促进基层治理经验的传播与借鉴。
记者:沈艺飞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邱彩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