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虹口 > 文章详情

赋能基层,这个业委会“充电站”很管用

转自:上海虹口 2025-10-31 08:35:44

半年里,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规范使用维修基金,还掌握了用民法典化解邻里矛盾的技巧,业委会工作终于有了‘主心骨’。

每月的培训让我从‘头痛医头’的被动应付,转变为系统化处理社区问题,现在面对居民的问题,我更有底气了。

今年年初,江湾镇街道创新成立了“业委会之家”,旨在破解基层治理中业委会“无专业背景、无制度保障、无资源支持”的困境。半年过去,“业委会之家”已成为街道113个小区业委会成员和居委执行秘书的“充电站”。

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其实,业委会成员都是从社区中选拔出来的居民,他们常因专业知识不足导致办事程序不规范。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业委会之家通过整合房管、司法、物业等资源,引入法律顾问、房管专家等专业力量,为成员提供答疑,构建起“指导—培训—调解—孵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如今,成员们在这里通过定期培训和实践交流,显著提升了专业能力,和居民沟通也更顺畅了。

“业委会之家的功能不止于此,成员们还获得了“执行秘书”的支持。居委会工作人员以“执行秘书”的新身份入驻“业委会之家”,他们在接受同步培训后,继续为业委会提供日常指导与协助,让业委会成员履职更有底气。

这种支持尤为迫切,江湾镇街道居民区众多,业委会有113个,且多数成员年龄偏大,对政策法规不熟悉,容易在处理电梯更换、维修基金使用等事务时与居民产生误会,执行秘书的出现,为业委会成员多提供了一份力量。

例如,过去有业委会因不懂技术参数和补贴政策,导致电梯更新项目难以开展。“业委会之家”便通过专业指导化解矛盾,提升社区治理效率。

业委会主任胡主任坦言自己的转变。她说刚接手业委会工作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对民法典条款理解有误,在传达政策时引发居民不满。“那时我只能频繁跑去其他小区取经,或参加培训班补课。胡主任说,“但自从业委会之家成立后,我有疑问就直接咨询驻点专家。比如最近处理一项维修基金申请,专家手把手教我流程,避免了错误。”她表示,这种“一站式”支持让她做业委会工作逐步规范化。

还有一位业委会的执行秘书,来自学府居委会的居委干部翟一珺见证了业委会之家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她介绍,江湾镇街道内老小区多、老年居民集中,居民维权意识较强,让工作充满挑战。

“通过业委会之家每月一次的培训,我现在能更自如地应对这些情况,”翟一珺说,“刚刚我们完成了新一届业委会换届,我对三项规约有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解,这让我们在处理物业费调价等问题时更有条理。”

另一位来自三门二居委会的执行秘书董蓓华,同样在业委会之家中受益匪浅。作为居委干部,她过去处理社区矛盾时,常因流程不规范而力不从心。“通过系统培训,我学到了规范化运作的精髓,”董蓓华举例说,“比如在调解邻里纠纷时,现在我会严格遵循议事规则,确保每一步都公开透明。”

目前,江湾镇街道目前已完成业委会换届24个,7个小区物业费调价,20个小区物业合同续聘,47台电梯更新工作,较24年均大幅度提升。各业委会规范化评估较24年成绩显著提升。

半年来,业委会之家持续推进优化,未来计划更加明晰。记者获悉,江湾镇街道正组织专家编写《业主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赋能实操手册》,涵盖维修基金使用、物业费调整等常见问题,旨在为成员提供便携的“掌中秘籍”。

同时拟制定考核规范,定期检查业委会运作情况,确保治理成果可持续。江湾镇街道介绍,将强化“党组织提议—业委会决议—物业执行—居民评议”的闭环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在业委会之家,赋能基层不是一句空话。通过专业支持和制度创新,业委会成员和执行秘书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社区治理将焕发出新活力。

记者手记

在基层社区治理中,业委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连接居民与社区的重要纽带。以一品新筑苑小区为例,今年顺利启动23部电梯的“整小区”更换工作,背后离不开业委会逐户沟通、协调意见、甄选品牌的扎实努力。而在海昌苑小区,业委会以换届为契机,推动制定新的“停车公约”,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居民的停车难题。

这些鲜活的例子,印证了业委会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方面的实际价值。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完善城市治理工作体系,要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的新模式。“业委会之家”平台的建设,无疑为业委会履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基层治理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

记者:徐维晨

编辑:徐维晨

阔别76年后,他终于“回家”了!
补贴15万元/台!这个小区3台电梯将更新
上海唯一!这位虹口老师是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全区首创!这个街道发布“外摆位”实施指引,街区烟火气更浓了